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实用).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

作者通过此书向读者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征,也对其

他国家的基层社会进行了比较,抒发了许多观点。

乡村中的社会是熟人社会——因为人口流动率小,所以社区之间

的往来较少。那人口流动率小又是为何?乡村人民的生活依靠着土

地。“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

命根。”乡下的人民们依赖着泥土所提供的农业资源,土地又是不能

迁移的,久而久之人们的居所也就稳定了下来,常态是“生于斯,死

于斯。”

“土”,基本意义是泥土,形容人本应是“淳朴”的意思,而现

今却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正是因为基层社会

是熟人社会,所以社会中的人与自己的家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

都是熟人,这样就见外了啊!”对待这样如同家人般的社会中的人们,

大家都是如此的心态,哪里用得着担心口说无凭,而画个押,签个字?

如同作者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

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反观如今我们所熟悉的“陌生人社会”,多接触的并非熟人。无

法揣测对方的意图,无法保障在与对方的合作、交往中自己的利益不

受损害——于是出现了合同,出现了条约,要双方签字同意。保障自

己的权益无可非议,但这也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疏远的一种体现。“陌

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

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不得不承认并接受这一事实,因而许多人会

感叹城里人们不同于乡村人民的冷漠。

除了“土气”外,乡村人民还常因为不识字而被说是“愚”。然

而,文字之所以被发明,是为了运用于两种情况——一是空间上的阻

隔,比如人们想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此时文字就能够跨越距离的

阻隔传达于人们;二是时间上的阻隔:显然古人并不能直接将信息传

达于后人,于是他们著下书籍,写下自己的感悟与经历。

而在乡土社会中,距离与时间都不具有隔阂,时常都是通过询问

熟人来解决问题,似乎没有文字的用武之地。再退一步说,“愚”形

容的是“学不会”,而不是“根本没有学,所以不会”。就算是再聪

明的人,不经过学习也一无所知。

后文中,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提出的“插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概念,对比了中西社会间的不同,也让我对中国乡土社会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此书书写了我们许多人都没有认真了解过,亲近过的中国乡土社

会,全面展现了基层社会的面貌。

乡土中国读后感2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中国,一个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

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渗入了每个

人的毛孔,融于血脉中。即便在工业化大发展的今天,这种乡土气息

仍处处可见。中国人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处世之道:办事爱讲关系;

讲究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对陌生人和对“自己人”有截然不同的道

德标准;法律意识淡薄;男女有别……这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的东西

已经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阻碍a作用,而我国广大的农村

整体上依然处于贫穷落后阶段,这些都是有原因的。而在费孝通的《乡

土中国》里,我们都能找到详细的答案。

为何我们的道德水平比欧美低?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

题。其实我们的经济和制度都没有什么大的缺陷,那么我们就把问题

放到文化的角度去看。我们今天的很多思考方式和文化都是传承自我

们农业时代的祖先,纵使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几十年的教育

发展使我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但乡土社会的那一种

习俗却在农民占人口总数一半的中华民族里口耳相传,每个新一代的

孩子也在耳濡目染地学习着——克己中庸,长幼有序,天人合一等。

可是,乡土文化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当然不,只是它与现代化不

能很好地兼容罢了。例如,在乡下,流动性低和交通不便使几代人不

出乡,而在缺少变化的土地上,人们就更看重习惯和情面。但在当下,

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会更看重创新和法律,这就使那些乡土

人在面对着转型发展时“水土不服”,产生诸多矛盾。比如:我们过

去的道德观念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讲究“克己”,对别人的标准随亲

密度变化。现在我们学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都是讲求人人平等

的,要求我们能“大义灭亲”,不偏不倚。这是显而易见的应当人人

遵守的规矩,可直到现在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这种难以动

摇的社会观念,大概就是我们保留下来的乡土性的体现吧。

全书仅仅六万字,被分成十四章,每章所

文档评论(0)

186****3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