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减负模式下的初中数学高效作业设计与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负责人: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数学作业:一般指为巩固数学课堂学习而布置的作业;含书面作业、口头作业、预
习作业、当堂作业、家庭作业。
数学作业设计: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接受知识的快慢区别,注重体现数学作业的递
进感、多样化、趣味水平、创新性、时代感。
高效:在减负要求下,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各层次学生通过完成设计
的个性化作业达到或超过应有的学习效果。本课题以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为突破口,
从数学作业的递进感、多样化、趣味水平、创新性、时代感等方面设计高效作业。旨在
探明并完善一套适应现代教育的作业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
达到实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设计高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数学作业,能够有效控制作业数量
及完成的时间,杜绝“题海战术”,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主管部门对作业提出了减负增效的要求
2012年7月,省教育厅发布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以试点改革引领中小学推进实施
素质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科学控制学生每天课外作业量。小学阶段书面家
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初中阶段不超过1.5小时,
高中阶段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做到题量适中、难度适宜、全批全改、及时反馈。严格
执行中小学进校教辅材料使用管理规定,积极提倡任课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自主设计
作业习题。”虽然各地也分别制订了相关的实施细则,但学生学业负担还是很重。学生
迫切需要与新课程相对应的高效作业,特别是高效的数学作业。
2.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布置作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布置作业的无选择性
在初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如此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特别是课外作业存
在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由于教辅资料多,有的教师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导
致许多学生完不成各科的作业,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压力较大,面对茫茫题海,学生
1
无所适从,数学作业尤为突出,能完成的学生也是忙于应付,导致准确率不高。久而久
之,学习效率低下,极易产生两极分化。
(2)数学作业结构单一,形式单调
内容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创新性,难易失调;量大质差效率低,仅仅流于为布置
作业而布置作业,反复、机械式的训练充斥其中,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影响学
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作业评价过程的缺失,反馈和纠正的有效性差等。
一方面教师不加选择地布置大量作业,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被动应付完成,质
量不高,另一方面,受时间、精力限制,教师不可能做好每次作业的评价与反馈,这样
的作业布置变成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教师对初中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
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例如,美国认为学生的数学课外作业要具有真
实感、对话性、重质量、亲和力、资源化、有价值。他们认为一份成功的数学作业主要
取决于作业布置的类型和质量,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培养技能,以及家长的期望和参与。
在布置数学作业的同时,他们十分鼓励家长的参与。其中“资源化”就是建立家长能共
享的数学辅导资料,“有价值”不仅针对学生,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学生的家庭作业的
同时享受到乐趣。他们认为数学作业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如在学习测量时,就该引
导学生至少用十种测量的方法,分别在家中、在学校、在商场进行测量,让学生体会到
他们在做数学。根据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规定,所有年级学习的数学都应具
有交流性,因此,数学作业也不应只用书面形式,还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他们认同数学
作业应形式多样,如包含着一些游戏、文学作品、歌曲、口号、探索发现等活动形式,
他们要求将其学习的数学知识与—些活动形式相联系并表现出来。
(2)从国内看,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
训练”的教学模式。1994年10月下旬《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江苏教育报》的长篇
通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