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无答案).pdfVIP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无答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一座城盈满书香,便会显现出光彩照人的气质。泉水泠泠,荷香沁脾,济南是举世闻名的泉城;文脉

悠长,书香荧绕,济南也是名副其实的书城。①这里,不仅独具人文之美,更具自然之美。泉脉与文脉相

映成趣。②历代文人雅士题咏济南的诗文超过两万首以上。一代大儒周永年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公共

图书馆,馆藏书籍______,供人免费抄阅,“与天下万世共读之”的理念由此推广。书多,爱读书的人更多。

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整》公布结果显示:③在全国“最爱看书城市”评选中,济南位居36个

大中城市之首。以书筑城,以城圆梦。④2023年,济南第三次承办全国书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阅读盛会。

以万卷智慧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书香正濡养着城市的创新发展。看得见一城山色,听得见泉水叮咚,闻

得见满城书香。书香如一泓清泉,在济南大地上诗意流淌。

1.文段中加点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泠泠(líng)B.荧绕C.相映成趣D.濡养(rú)

2.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九牛一毛B.汗牛充栋C.应接不暇D.纷纷扬扬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①B.②C.③D.④

4.根据下面图表中呈现的内容,为图表命名。(不超过15个字)(3分)

图表名称:______

5.请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4分)

高山不舍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①______,______;森林不舍任何树木,所以能那样广袤。

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就在于其突出的包容性。从“胡服骑射”到“孝文汉化”,从“夷夏

有别”到“中华一家”……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不仅融合了我国各

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②______。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

合共生,实现本土化。包容性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让中华文明彰显着勃勃生机。

阅读文言,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

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

(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

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

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

D.“择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试卷课件免费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本人专注于初中语数英科的试题收集,并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的同学们。如果有个别试卷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人,告知试卷全称,本人将下架删除,敬请谅解!!!!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