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监控方向)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监控方向)
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0.5分,共4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答
案)
1、()是指为了追求完美,坚持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A)钻研业务(B)精益求精(C)忠于职守(D)严守规程
2、可燃性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发生一闪即灭的
燃烧现象,称为()。
(A)着火(B)自燃(C)闪燃(D)阴燃
3、()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
财产损失的火灾。
(A)一般火灾(B)较大火灾(C)重大火灾(D)特别重大火灾
4、()是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
的间隔距离。
(A)防火分区(B)防烟分区(C)消防扑救面(D)防火间距
5、()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当建筑分隔构件一面受火时,在一定时间
内防止火焰和烟气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现火焰的能力。
(A)耐火稳定性(B)耐火完整性(C)耐火隔热性(D)耐火极限
6、()由泡沫混合液泵、泡沫比例混合器、高背压泡沫产生器、泡沫喷射口、
泡沫混合液管线、闸阀、单向阀、囊式泡沫液储罐以及水源和动力源组成。
(A)固定式液上喷射泡沫灭火系统(B)固定式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
(C)半固定式液上喷射泡沫灭火系统(D)泡沫-水喷淋灭火系统
7、()是以由固体化学混合物(热气溶胶发生剂)经燃烧反应生成具有灭火性
质的气溶胶作为灭火介质的灭火系统。
(A)二氧化碳灭火系统(B)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C)惰性气体灭火系统(D)热气溶胶灭火系统
8、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A)消防设施管理员(B)消防设施操作员
(C)消防设施监控员(D)消防设施维修员
9、能引起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小能量称为()。
(A)最小引火源(B)最小点火能量(C)爆炸极限(D)爆炸下限
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试验火焰作用下发生闪
燃的最低温度,称为()。
(A)着火(B)燃点(C)闪燃(D)闪点
11、一般氧浓度低于()时,就不能维持燃烧。
(A)21%(B)30%(C)15%(D)18%
12、当室内通风不良、燃烧处于缺氧状态时,由于氧气的引入导致热烟气发生的
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称为()。
(A)轰燃(B)回燃(C)爆炸(D)着火
13、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于物理变化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
急剧增加,因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
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核爆炸(D)容器爆炸
14、建筑通风空调系统未按规定设(),采用可燃材料风管或采用可燃材料做
保温层等,容易造成火灾蔓延。
(A)排烟风机(B)排烟口(C)防火阀(D)排烟防火阀
15、()属于难燃性构件。
(A)混凝土柱(B)砖墙(C)水泥刨花复合板隔墙(D)竹制吊顶
16、普通房屋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
(A)5(B)25(C)50(D)100
17、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灭火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
变配电室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h的防火隔墙。
(A)1.50(B)2.00(C)3.00(D)4.00
18、避难走道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h,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h。
(A)2.00;1.00(B)2.00;1.50(C)3.00;2.00(D)3.00;1.50
19、防火隔间的门应采用()防火门。
(A)甲级(B)乙级(C)丙级(D)丁级
20、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的耐火等级不低于()。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21、电容器的运行电压不超过()倍的额定电压,运行电流不宜超过()倍的
额定电流。
(A)1.1;1.2(B)1.1;1.3(C)1.1;1.4(D)1.2;1.4
22、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消防控制室的保护对象,或已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集中
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应采用()。
(A)独立型报警系统(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