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ICS65.020B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911—2013
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TechnologyofSoybeanPhytophthora
Blight(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
2013-07-29发布2013-08-29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34/T191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智谋、吴倩、张莉、戚仁德、陈方新、吴向辉、凌俊杰、郭敏、潘月敏。
1
DB34/T1911—2013
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大豆疫病发病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病情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测报的一般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区域范围内实施大豆疫病的测报调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中心病株centraldiseasedplant(s)
一个生长季节中,田间初次出现的零星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2.2
始见期dateofdiseasebeginning首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病害的始见期。
2.3
病株率diseasedplantrate
病株率是指调查发病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2.4
病田率diseasedfieldrate
病田率是指发病田块数占调查总田块数的百分率。2.5
严重度severityscore
严重度是指大豆植株上发病器官占植株相应部分的比例,用分级法表示。分级标准如下:
a)0级:幼苗茎部和主根上均无病斑;
b)1级:茎基部和主根上有病斑,病斑面积占茎部和主根总面积的1/4以下;
c)2级:茎部和主根上病斑面积占茎部和主根总面积的1/4~1/2左右;
d)3级:病斑占茎部和主根面积的1/2以上;
e)4级:茎基部和主根上病斑连片,已形成绕茎现象,但根系并没坏死;
2
DB34/T1911—2013
f)5级:地上部萎蔫或枯死。2.6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和严重度、用以表示病害发生平均水平的综合指标。通过公式(1)进行计算:
I100.................................(1)
式中:
I——为病情指数,
Di——为各严重度级值,Pi——为各级病株数,
N——为调查总株数,
T——为严重度最高级别的数值,即5。
3发生程度分级
大豆疫病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
以病株率为发生程度分级的主要因素,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比率作参考,各级指标见表1。以大豆生长季的最终病情定当地当季年发生程度。
表1大豆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级)
1
2
3
4
5
病株率(D,%)
0<D≤5
5<D≤15
15<D≤30
30<D≤40
D>40
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比率(S,%)
4系统调查
4.1调查田块
根据当地春大豆、夏大豆栽培品种种植情况,选择地势低洼、种植密度高、连作的感病品种田2~
3块,每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作为大豆疫病的大田病情系统调查田。系统调查田应配置可测大气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的气候观测设备。
4.2调查时间
大豆齐苗后,或根据常年发生情况推测的中心病株出现日前3~5天开始调查,以后每5天调查一次。
4.3调查方法
3
DB34/T1911—2013
采用按行踏查的方法查找中心病株,踏查面积不少于2×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中心病株后即转入病情动态调查。
病情动态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10点,其中至少1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10株,调查发病株数和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大豆疫病大田系统调查表(见附录A表A.1)。
5大田普查
5.1普查田的设定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 34T 2170—2014绿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34T 1576-2011 绿色食品 沿淮地区花生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34T 1577-2011 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 .docx
- DB34T 1578-2011 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34T 1579-2011 II优52水稻高产生产技术规程.docx
- DB34T 1580-2011 蓝莓生产技术规程.docx
- DB34T 1581-201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组织资质规范.docx
- DB34T 1584.1-2012 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 第1部分:造林地 .docx
- DB34T 1584.3-2012 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 第3部分:培育技术.docx
- DB34T 1608-2012 肉用鹌鹑饲养管理规程.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