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9
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请将所有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传说中有许多圣人,如教人耕作的神农氏、制作车马轩辕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他们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历史上确有其人
B.他们是神话传说的人物,历史上没有其人
C.他们的事迹反映先民征服自然的集体记忆
D.他们的事迹体现部落联盟分工合作的史实
2.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陈不占的行为符合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3.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说明郡县制
A.保证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B.解决了中央权职不清的矛盾
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4.?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5.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B.西晋各民族间关系十分融洽
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少数民族已完全被汉族同化
6.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7.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D.促进科举选官公平公正
8.图1为我国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朝代为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10.表1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表1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11.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据此判断,明清时期
A.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12.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了明代
A.工商业者的地位大幅提高 B.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 D.理学不再是官方正统思想
13.表2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表2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因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