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VIP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二者相辅相成;名称;概念解析;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朝代;;三、礼法完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礼法完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礼法完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朝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乡约;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

(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朝发展:①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②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明朝儒学人士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

清朝延续: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为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

《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教材P47【学思之窗】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有什么作用?;知识拓展:

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合作探究:如何评价中华法系???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时期;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1.(2020·山东高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2019·海南高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3.(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