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新诗诞生之始,诗歌语言问题便成为其先天不足的一个典型症结。由于取代文言的白话乃借用西方语法结构而成形,因而新诗一开始便在语言上埋下各种发展隐患。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不断有诗人和学者意识到诗歌语言的问题,但由于他们长期囿于“语言工具论”的认知范畴,将诗歌语言视为新诗的工具或载体,因而未能发现汉语作为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直至世纪之交,众多学者从语言哲学视角和语言本体层面进行探究,才重新发现了“汉语性”的重要性。

那么,何为“汉语性”?对此,不同的诗人和学者怀揣不同的阐释与认知。学者曹顺庆曾指出,所谓“汉语性”,“不是一个语言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不只是指表达层面的东西,而是指以语言为标志的民族文化的建构汉语”,他认为“汉语性”在语体层面上是指汉语传统所独有的直觉穿透性、直接呈象性、形态不确定性以及文体、表达的高度丰富性和灵活性等。诗人欧阳江河则指出:“如何界定‘汉语性’,不仅是工具理性问题、操作问题、表达或传播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灵问题。”曹顺庆、欧阳江河都是从语言本体论而非“工具论”出发,对“汉语性”进行界定,虽然基本道明了“汉语性”的范畴界限,但内涵所指却并不明确。其他学者在使用“汉语性”的概念时亦大都模糊难定,其界限与内涵常与其他特点枝蔓纠缠,缺乏明晰的界定与指涉范畴。其实,“汉语性”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种的典型特征,其核心内涵涵盖了诗性、直觉性、典雅性、意象性、含蓄性、简约性、音乐性等特征,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对“汉语性”的探讨与发掘均是围绕此核心内涵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性”的内涵丰富博厚,因而诗人和学者们从古典诗传统中所再发现的“汉语性”表征不尽相同,各自的阐释与认知亦各有千秋。??

在古典诗词向新诗的转变中,从“文言”到“白话”的诗歌语言变革是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诗歌语言依然处于不断的衍变中,“白话”“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导致新诗语言不断滑入“非诗”的质疑。究其根源,都可归结为“汉语性”的缺席。毋庸讳言,“汉语性”的缺席已成为百余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不良传统”。无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变革,还是“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语言都被视为“工具”而非诗之本体,导致“汉语”本身的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而无法构建真正的诗语,从而导致新诗的发展一直陷入“汉语性”缺席的迷途。

毋庸置疑,“汉语性”是古代诗歌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之间共通的一脉重要诗学传统,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已经意识到其缺失所带来的困境,并从古典诗传统中重新发现了“汉语性”传统。那么,如何在新世纪新诗中重构“汉语性”?显然,新诗语言不可能沿袭、复制古代诗歌语言的“汉语性”,而应建构“新”的具有“现代性”的“汉语性”。

(摘编自罗小凤《新世纪新诗对“汉语性”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

材料二:

20世纪初,当汉语诗歌以汉语新诗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一如孱弱的初生婴儿,她曾经所拥有的大红大紫遭致了声声非议,无论是文体本身还是承载的主题,在读者那里,汉语新诗都显得孱弱不堪。其实,隐藏在这些非议背后的是人们对汉语诗歌的更大期待,按照人们能够接受和期望的情感逻辑,汉语新诗应该拥有古典汉语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成就,因为在至今仍然信奉进化论的国人眼里,汉语新诗是“现代的”!

就情感取向来说,汉语新诗确如其他类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一样积极投身于“现代化”身份建构的浪潮中,唯恐被遗忘,但也正是这种来自“除旧布新”的更迭恐惧造就了汉语新诗的茫然无措,在时间面前,汉语新诗成为“拔苗助长”的病弱小草,苍白而柔弱。无论如何,汉语新诗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就语言媒介而言,汉语诗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语符而言,汉字是一种形意文字,符号的天生隐喻性,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大自然经过人类精神情感的浸入,被抽离掉无关诗意的琐碎后浮现在人们精神意识中的诗意表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也许只有汉字的如画符号才能穷尽。西方的拼音文字除了借助于韵律、节奏等单纯的语符能指,尽管有所谓“视韵”,但并不能在视觉上给诗歌表达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汉字的形意结合的状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当西方诗歌在苦苦思索如何才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