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DTPP结构中含有维生素B1;NAD+和NADP+含有维生素PP;FH4含有叶酸;FMN结构中含有维生素B2(核黄素)。故D为正确答案。ETPP结构中含有维生素B1;CoA含有泛酸;FH4含有叶酸;FAD结构中含有维生素B2;NADP+含有维生素PP;故E为正确答案。第128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C磷酸吡哆醛是维生素B6的活性形式,是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参与氨基酸脱羧基反应。体内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成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维生素B6缺乏时,?-氨基丁酸生成减少,兴奋性增强,故临床上常用维生素B6治疗小儿惊厥、妊娠呕吐和精神焦虑等症状。第129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E维生素B12是N5-CH3-FH4转甲基酶的辅酶;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氨基转移酶及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硫辛酸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酶;辅酶A是酰基转移酶。故E是正确选项。B维生素C分子C2及C3位上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出H+而显酸性,脱下的2个氢能使GSSG还原为GSH而具有还原性,所以表现出抗氧化功能。干种子虽无维生素C,但它一经发芽即可合成较多的维生素C,所以豆芽也是食物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人类和其他灵长类、豚鼠等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需由食物供给。所以B是正确选项。第130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多选题答案B、ETPP是维生素B1的活性形式;FMN和FAD是维生素B2的活性形式;NAD+和NADP+维生素PP的活性形式。所以B和E是正确选项。A、B、C、D、E维生素C分子C2及C3位上的两个烯醇式羟基的氢易被氧化而具有还原性,能使食物中的Fe3+还原成为Fe2+以有利于吸收。维生素C是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胶原分子中脯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羟化。故5个选项均正确。第131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A、B、C、D肠道细菌能合成叶酸、生物素、泛酸和维生素K,但不能合成维生素E。B、C、D、ENAD+、FMN、FAD和NADP+是递氢体,而CoA是运载酰基。第132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B、CCoA和ACP是遍多酸的两种活性形式,而FH4、TPP和FAD分别是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活性形式。B、C、D氨基转移酶、氨基酸脱羧酶和δ-氨基-γ-酮戊酸合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而酰基转移酶的辅酶是CoA或ACP,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或辅基可为FAD/FMA/NAD+/NADP+。第133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A、B、C、D、E五个选项均可造成维生素缺乏。A、B、C、维生素A有多个双键,在氧分压较低的条件下,能直接与自由基反应。维生素E可以捕捉自由基生成生育酚自由基,再与另一自由基反应生成非自由基产物-生育醌。维生素C可脱去C2及C3位的2个氢原子产生L-脱氢抗坏血酸。因此他们都具有抗氧化作用。第134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科学家的故事第135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视网膜色素-视紫红质研究美国生物化学家G.Wald于193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后,去了德国工作。在那里,他和他的同事用化学方法将视网膜中的色素抽提出来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色素的吸光度。由于色素的吸光度相当于其光受体细胞(photoreceptorcell)能感受到的最活跃的波长,因此证实了眼睛能感受到的波长极限。由于视杆细胞构成了视网膜的大部分,因此他及他的同事主要是度量了主要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的吸光度。后来,他用微光谱技术(microspectrophotometry)直接测定细胞吸光度,而不用抽取出其色素。并发现视紫红质暴露于光线下时,产生视蛋白,并鉴定了视紫红质中含有维生素A。G.Wald以研究视网膜色素而闻名,他与H.K.Hartline和R.Granit一起分享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36页,共140页,星期六,2024年,5月维生素K的发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H.Dam在研究雏鸡的新陈代谢时发现,当给雏鸡喂食含极低脂肪的食物后,鸡的躯体不同部位出现出血症状,化验发现凝血延迟现象。Dam给病鸡服用维生素C和当时已知的其他维生素均不见效。经反复研究,Dam于1934年发现,如果给鸡饲料中加入大麻籽,雏鸡的出血现象便消失。他认为大麻籽中含有某种能防止出血的未知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称为凝血维生素或维生素K。在Dam发现这种维生素后,美国化学家E.A.Doisy完成了维生素K的制备、化学性质测定、合成与生产。由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