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pdf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外关于超超临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宋明蔚,郝志信

(华能营口电厂,辽宁营口115007)

摘要:文中简述国外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现状、发展趋势,超超临界机组与超临界机组、亚临界机组

运行经济性效益比较,及我国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必要性。

关键词:超临界;超超临界;(USC)

0概述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超超临界的概念。火力发电厂的工质是水蒸汽,在常规条件下水

经加热温度达到给定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时,将产生相变,水开始从液态变成汽态,出现一个

饱和水和饱和蒸汽两相共存的区域。当蒸汽压力达到22.129MPa时,汽化潜热等于零,汽水

比重差也等于零,该压力称为临界压力。水在该压力下加热至374.15℃时即被全部汽化,该

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水在临界压力及超过临界压力时没有蒸发现象,即变成蒸汽,并且由水

变成蒸汽是连续的,以单相形式进行。蒸汽压力大于临界压力的范围称超临界区,小于临界

压力的范围称亚临界区。从水的物理性能来讲,只有超临界和亚临界之分,超超临界是我国

人为的一种区分,也称为优化的或高效的超临界参数。目前超超临界与超临界的划分界限尚

无国际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蒸汽压力大于25MPa蒸汽温度高于580℃称为超超临界。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USC)

由于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USC)仍是基于常规发电系统的渐进技术,所以发展USC技

术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且和其它技术相比极具竞争力,由于超超临界机组与常规火电机

组相比,超临界机组的可用率与亚临界机组相当,效率比亚临界机组约提高2%。超超临界机

组效率可比超临界机组再提高约2%~3%,若再提高其主汽压力到28MPa以上,效率还可再

提高约2个百分点。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和环保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竞

相采用和发展的新技术,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采用USC发电机组。

1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外现状

1.1美国

美国是发展超临界机组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第一台超临界机组1957年在Philo电厂

(6#)投运,容量为125MW,参数为31MPa/621℃/566℃/560℃,该机组由BW和GE公司

设计制造;1958年,第二台超临界机组在Eddystone电厂(1#)投运,容量为325MW,机组

的参数为34.4MPa/649℃/566℃/566℃,该机组由CE和WH公司设计制造;迄今为止,它

们是最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这二台机组为美国超临界机组的设计、制造、运行取得了宝

贵经验。

到60年代中期,新增机组中有一半采用超临界参数,但到70年代订货台数急剧下降。

根据EPRI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这一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美国缺乏超临界机组调峰

运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核电站担负起了基本负荷,因而对带基荷的超临界机组的需求量出

现了下降,在采用超临界参数方面出现了反复。尽管如此,美国在1967年-1976年的10年期

135

间,共安装118台超临界机组,单机最大容量为1300MW,到80年代初,超临界机组仍增至170

余台,(其中多数为超超临界机组)占燃煤机组的70%以上,占总装机容量的25.22%,其

中单机容量介于500-800MW者占60%-70%,至1994年共安装和投运了9台1300MW的超临界

机组。

1.2日本

日本发展超临界机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收效显著。自日立公司向美国BW公

司引进第一台超临界的600MW机组于1967年在沛崎电厂投运后,日本其他公司也分别引进了

美国和德国的超临界技术,同时建立了自己的试验台。

日本发展超临界技术采用的是引进、仿制、创新的技术路线。先从国外引进成熟的机组

和制造技术,然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消化和仿制,然后,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

一步投入开发研究,形成本国的技术特点,再进行精心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从引进技术

到自制机组只需2~3年时间,容量从600MW到1000MW等级,只需3~5年时间。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电网负荷峰谷差增大,加之适合带基本负荷的核电站的兴起,

日本的超超临界机组不仅高效,而且具有亚临界机组同样的可靠性与运行灵活性,能自如

文档评论(0)

爱因斯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免责声明: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不得从事商业活动,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