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VIP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情境导入,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

板块引领,一课多练。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通过情境导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事理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从趣味中激发学生爱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课文信息的筛选读懂事理说明文。

2.学会梳理课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筛选课文信息,读懂事理说明文。

2.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梳理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2.激发学生爱好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一张人物图片导入,讲故事,认识一个人——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无意间落到了墙上的世界地图……“为什么地图上的美洲和欧洲、非洲海岸线如此吻合,难道这几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吗?他大胆设想:这两块大陆早先是一个整体,后来因破裂、漂移而分开。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对照地图,用地理知识讲解板块构造。

二、检查预习,养成习惯

学生交流预习所得(可从作者、文体知识方面交流)

作者介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三、猜想标题,明确对象

创设情境:学校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在展馆中有篇文章《恐龙无处不有》,有同学说,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不适合,有同学说:很合适,也有同学说,如果能换个标题就更好了。你是怎么认为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筛选信息,读懂事理

学生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进行抢答。

开展活动:知识竞答

(明确规则:男女生分组,答对加一分,答错对方加一分)

【设计意图】通过做游戏,使事理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提高课堂效率。

五、梳理思路,理清顺序

1.教师用小魔术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究说明顺序。

科学发现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2-3

产生质疑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4-7

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了恐龙8-12

研究价值证明了地壳运动理论13-15

(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发现质疑探究结论)

说明顺序:现象本质逻辑顺序

2.如果把8-12段的内容移到开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科学的神秘,激发探究的兴趣,从而得出本篇文章结构设置的用意。同时结合文章的标题,谈谈本篇标题的作用。答案: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有深刻的印象。

六、品味写法,感受趣味

1.仔细体味划线词语的妙处。

(1)“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鸟臀目恐龙……”

预设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知识性特点。

(2)“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预设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的特点。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预设体现科普文章趣味性特点。

2.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恐龙。

预设“不远”“一小片“非常”准确严密地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加强了示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

3.结合《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两篇课文想一想,科普文章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对不同单元、题材相同的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体现大单元教学特点。也说明科普文

文档评论(0)

知识的力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每天进步一点点,生活向上没一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