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VIP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代史伶官传序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宋史·欧阳修传》

文题解说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前都有一篇序文,用以评论史事。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本文题为“伶官传序”,论述的对象是伶官吗?

不是,作者论述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幸伶官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

预习任务一:背景解说

请为下面一段文字添加标点符号,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日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五代史伶官传序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

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

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预习任务二:字词梳理判断词类活用

因梁指臣之首名词活用为动词

夫友呼,乱者四应,仓昌东出名词作状语

可兴国可以使动用法夫构照常积于题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预习任务二:字词梳理特殊句式

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之)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句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结合课前预习与书下注释,完成人物年表。

李存勖

年表

历史

事件

时间

李存勖年龄

三遗恨

三还矢

身死国灭

课堂任务一:脉络梳理

李存勖年表

史事件

时间

李存勖年龄

三遗恨

梁晋宿怨

燕王背信

908年

23岁

契丹负约

三还矢

破燕

913年

28岁

逐契丹

922年

37岁

灭梁

923年

38岁

身死国灭

926年

41岁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庄宗之盛,用时十五年;而其衰亡,只用时三年。两相对比,说明了文中哪句观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强烈对比)

五代史伶官传序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在这段详写庄宗兴国的文字中,作者使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是什么?刻画了庄宗怎样的形象特点?

动作描写。虔敬郑重,卧薪尝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前人金圣叹将本文收入《天下才子必读书》,说本文的写法是“—低一昂法”,请以文章第三小节为例,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盛一衰,一昂一低,作者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对比论证

抑扬尽致,俯仰雍容,毕肖龙门,此六一公生平最得意之笔。——《古文观止》

五代史伶官传序岂非人事哉(人的行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数!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请分析作者使用问句的表达效果。

使用问句,引发读者思索;寓观点于问题,意蕴丰富;照应前文观点,引发下文论述。

从这句话看,作者更看重“天命”还是“人事”?

请分析文末话语的深刻内涵。

“常”与“多”,说明“逸豫可以亡身”现象的普遍;“岂独”以反问语气说明能使人陷于所溺的不止伶人;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勿忘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结论:成败由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借古讽今

论证回顾

问题:天命?人事?一原(事例探究)

盛→受遗命,矢志复仇→忧劳兴国

衰→耽所溺,身死国灭一逸豫亡身

对比

某校建设文史长廊,需制作历史名言展板。请你从以下三句名言中,任选一句,以你所了解的历史人物为论据,对所选名言加以简要解说。

(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二)满招损,谦得益。

(三)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忧虑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却使自

身灭亡。吴王夫差为洗雪父耻,励精图治,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功成后,骄奢淫逸,最终

身死国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受益。楚汉争霸,

项羽自恃勇武,刚愎自用;刘邦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张良、萧何、韩信乐为所用,最终得以破楚建汉。

满招损,谦得益。

五代史伶官传序

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酿成,智

慧与勇武的人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宋徽宗天资聪颖,却耽于金石书画,酿成“靖康之

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