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9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研究生阶段(工程博士)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工程管理、装备研发等工作,具有将电气工程领域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能力,具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管理与协调大型工程的领导潜质的复合型精英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标准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三、培养体系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卓越工程师采用(3+1)+(1+1)+(1+2)模式,贯通培养方案,分本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全日制工程博士三个阶段进行。
其中“3+1”为本科(工学学士)培养阶段,学制4年。前3年为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第4学年1年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经过考核合格后,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
“1+1”对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学制2年。第1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第2年进入企业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等工作(﹥0.5年)。经过单位和学院考评合格后,在企业或学校准备毕业答辩或提交相关成果(﹤0.5年),最终取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1+1”对应全日制工程博士培养阶段,学制3年。第1年在校完成博士课程学习,并通过与企业紧密沟通确定研究方向并开题。第2、3年进入企业做研究,提出研究内容及思路、技术路线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经过单位和学院考评合格后,完成博士论文。
整个培养过程企业学习阶段学生本科阶段在企业实践1年,硕士阶段在企业实践1年,博士阶段在企业实践2年。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理论学习和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方案,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使工程教育和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
与国内外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一流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师资队伍,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织考核与评价。
企业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和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全环节施行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校企合作项目或历届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即真题真做。企业教师单独,或和校内教师共同讲授部分课程或课程的部分内容、实践环节和系列专题。既可满足企业技术开发需求,又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了工程教育和培养目的,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图1培养方案的模块划分
四.培养标准的实现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表1-1
专业培养标准
课程实现(填准确的课程名称)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校内
企业
课外
1.1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人文科学知识
1.1.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工程数学、现代控制理论专题分析、优化理论、通讯理论等
物理进展、化学进展、数学进展、力学进展等公共讲座
1.1.2大电类基础理论知识
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同步电机理论与仿真、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技术、大电网技术
1.1.3人文知识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博士学位英语等
1.2电气工程理论与技术
1.2.1电机学理论
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仿真、交流电机运行理论、电动汽车的新型驱动技术
1.2.2电力系统理论
电力系统保护、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高电压电气绝缘及测试技术、电力系统建模和控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应用
1.2.3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控制与仿真、电力电子的应用
1.2.4电力传动技术
电机调速与控制
1.2.5电气测试与控制技术
电气测试系统
1.2.6新能源发电与分布式电源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
2.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表1-2
专业培养标准
课程实现(填准确的课程名称)
二级指标
校内
企业
课外
2.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能够提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