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VIP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文和小说中的物象,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或道具意

义上对象化的存在——如铺叙场景陈设,以展现人物活动环境;描写山

川风物,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呈现日用起居之器皿,以暗示人物身份

等等。中国文学中的物象更多地被表现为一种“意象”,可以“赋”、

可以“比”、也可以“兴”。它投射和寄托了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过往记

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就是“心”的外在形式。一方面,泪眼可

以问花,人与隔雨的红楼,也可以心物相望,彼此窥探心思;另一方面,

物象恰恰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是时间箭镞的回响,是瞬息万变的时间之

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中国人用来记述、追忆时间的物象通常有两类。第一类是名胜古迹,

它作为历史遗存,大至巍峨的城池宫殿、巷陌街道,小至埋入沙中的箭

头、坐轿前的断肠銮铃。将箭头磨洗即可听到前朝的萧萧马嘶,而感慨

东风周郎、铜雀春深;夜雨闻铃则令人肠断欲绝,仿佛连行宫的月色也

凄冷刺心。

另一类用于标刻时间和空间的物象,则是自然之景。对杨慎或是辛

弃疾而言,滚滚东去的长江,俨然就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在青

1

山常在的背景中,目睹夕阳几度、朝代兴替、强虏灰飞烟灭。而陈与义

在“长沟流月去无声”的寂静之中,也感受到了“二十余年如一梦,此

身虽在堪惊”的伤感与悲痛。在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咏

叹之中,一国之兴衰,似乎不过是不变山河的浮光掠影。在国家破碎、

身世飘零之际,竟然也有“山河仍在”的慰藉。

毋庸讳言,在所有山川风物之中,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最多

的核心意象,正是“月亮”这个超级典故。每当诗人们抬头望月之时,

月亮显然就成了联想和记忆的枢纽。一方面,它所凸显的是同被朗照的

共时性幻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似乎整个长安城在

融融的月光下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杵声之中,而“捣衣”这一行为,

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玉关良人”联系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亦形象生动地将自己与远在他乡的思慕对象,置于同一个苍穹之下。

另一方面,月色自古就有,赏月之人亦如恒河沙数。被月光所照亮

的,既有秦、汉的雄关,唐、宋的二十四桥,也有明、清的秦淮河水。

将时间“纵轴上”的意象,强行拉至空间并置的“横截面”,自然的物

象所串联起来的,恰恰是纷乱历史的时间碎片。有时,“望月”这一日

常行为所连接起来的,还有时间长河中的芸芸众生———诗人在这里抒

发的幽思,并无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正是历史性的无名个体。诗歌所呈

现的主题既非怀人,亦非思妇,而是对时间本身的抽象思考。

(摘编自格非《物象中的时间》)

材料二:

2

诗人比常人更敏锐地意识到:生死问题乃是时间问题的核心,人的

时间意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恰处于时间的有限与

无限一对基本矛盾之中,一方面,人的个体生命是绝对的有限。另一方

面,人又于群体生命的延绵中体验到无限的含义,每个人都在本能地渴

求以有限之身而入无限之境。这样,人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就很自然地集

中到对时间的思考上,时间相对于人生也就具有了普遍而本质的意义。

如何化解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矛盾呢?中国人不接受彼岸世界

的诱惑,这决定了中国诗人只能采取从此岸亦即从有限中体验无限的方

式,而这只有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才能实现。中国诗人主观地赋

予他所体验到的时间一种普遍意义,通过时间的价值生成而将过去、现

在、未来联系起来,由此突破具体时间的限制而体验到无限的意义。中

国诗人实现了一种时间的转换,即在内心转换一下时间的透视侧面,使

时间的具体意义无碍地升华为一种普遍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意识支配下,中国诗人建成了自己可以“思接千

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时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诗人自我超越了具体

时空限制而化为茫茫宇宙唯一的认知标准,时间可以因人而宜,人心可

以自由往返吐纳,具体时间被淡化了、被消溶了,有的仿佛只是一体同

文档评论(0)

155****08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