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23.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在这
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
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
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
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
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
论纷至沓来。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实际上,每种理论都
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
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
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
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
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
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学界欲通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彻底解决现
当代文论失语的状态,既有悖于中国现当代文论产生的客观背景,也不符合古代文论发展的
实际情况。
为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当代文论应该重新审视调整其与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的关系,
一方面不要过分依赖西方文论,一方面需要创造性传承古代文论的精华,即对于前者用减法,
对于后者用加法。这个立论并非要否定西方文论对于现当代文论的影响,而是用合理借鉴和
有效吸收的方式替代之前那种全盘接受的做法。近年来,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等批评策
略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大家意识到西方文论并不尽然适用于中国文学批评,但是
其中跨学科研究的理念、数理思维的运用等还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与此同时,激发和再
生古代文论的批评话语,补强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甚至创造符合当下时代情境的新话语体
系才是中国文论的当务之急。
(摘自王兵《中国文论建设的古今中西》)
材料二:
新时期以来,在建构文学批评话语的过程中,除汪曾祺等少数人外,大多数批评家基本
上都沉溺于西方的批评话语,传统文学批评在他们的眼中已彻底失去对当代文学的阐释力。
于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时间缺乏“中国话语”。如何建构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
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而承传传统依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承传传统首先是重返传统,全面认识传统。长时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认识存在
片面化倾向。比如有观点就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凌乱琐碎,不成系
统,其实这种判断只符合唐宋之前的文学批评,而与元明清之后的文学批评不符。我们要全
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激活传统文学批评中诸如“气韵”之类
关键词的内涵,使其重获阐释力。
然后是重建以人为重心的批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批评家就关注文学批评与人的关
系,批评者将追求德行端正融入文学创作的考察之中,形成了重视“风骨”的文学风气。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的“向内转”,文学批评逐渐不再追求与作家、作品、读者
的深度对话。在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引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