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
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
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
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
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
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
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
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
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
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
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
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
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
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
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
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
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
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
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
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
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
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
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
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
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
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
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
“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
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
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
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
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
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
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
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
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
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
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
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
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
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
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
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学习动力的影响.pptx VIP
- 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风险管理—以海尔集团为例.doc VIP
- 初一学生期中家长会优质课件.ppt
- 中国华电集团发电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pdf
- 物流服务师(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及答案.doc VIP
- 2024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pdf
-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英语Unit 14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4.11.1《探问人生目标》课件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024新教材.pptx
- JB∕T 10923-2020 电能表用磁保持继电器.pdf
- 2018年版《广东省安装工程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C.5 建筑智能化工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