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pdfVIP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义,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或哲

理,并总结诗的新奇之处。

【情景任务】

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

比赛。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

并登上校刊封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通过三大板块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

标。为了激发大家诗歌学习的兴趣,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这不,第三届“蓓蕾”文

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比赛分为诗

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短诗五首》,继续积累诗歌朗诵技巧,完成作品推荐,为参

加比赛做准备。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解读新诗之“新”

这五首诗,前四首是中国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一种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

诗歌体裁。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活动一:探究形式之新

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四首诗“新”在何处。

温馨提示:任选一首或几首诗,可以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分享交流:

预设①:这四首诗和古诗相比,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月夜》第三

句和第四句先长后短,读起来错落变化。而且,不像绝句、律诗有严格的行数限制。句式长

短不一,建行自由。

预设②:《风雨吟》前两个小节讲究对仗,但是最后一个小节就没有对仗。新诗的对仗也

是相对自由宽泛的。

预设③:《萧红墓畔口占》是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新诗

的押韵相对宽泛。

预设④:《断章》的形式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读起

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预设⑤:古诗讲究押韵,而《月夜》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着”,《风雨吟》第一节最

后一个字都是“来”,结构韵律统一。

追问:“着”字怎么读?

轻读,停顿相对较短。

读读《风雨吟》的前两句,“卷来”“奔来”重读,语调可以相对高亢一些。节奏注重按照

情感的起伏来体现抑扬顿挫。

总结:诗歌节奏感的形成,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节拍,是诗人自然形成的情感起伏。

总结新诗的特点:建行自由、字数长短不一、押韵相对自由、对仗相对宽泛。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再读读。

总结:这些特点都是新诗在形式上的新。读诗歌,绕不开意象,那么这几首诗的意象有什么

新奇之处呢?我们不妨先来感受新诗先驱沈尹默在霜风寒月夜的遐想。

活动二:探究意象之新

1.圈出《月夜》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诗营造的画面。

预设①:意象霜风、月光、树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风呼呼吹着,明月高悬,月光照

耀在大地上。我站在一棵树的旁边,并没有靠着。

追问1:他描绘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预设:从“霜风”“月”的意象中,我感受

到了一种孤寂和冷清。

追问2:难道这首诗只是为了表现孤独冷清吗?除了“霜风”“月”,诗中还出现了什么意

象?

我和“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第三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预设:读出一个站立的我;

读第四句,却没有靠着。

预设:树高大,我却渺小,但是渺小的我却不愿意倚靠顶高的树,说明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学生重读“顶高”“并排立”“却”“靠”

总结:一个“却”字,将读者的视线由自然意象转移到“我”的身上。“却”体现出“我”

怎样的精神呢,我们可以借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继续深入探究。

2.借助资料,你读出了“我”怎样的精神?

出示资料:

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黑暗混乱的年代,也是思想和文化迸发的时代,一批新青年崇

尚科学“”与“民主”,追求思想解放与个性独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诗诞生了。《月夜》是

《新青年》中首批发表的九首新诗之一,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是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

意义的诗作。

学生交流。预设:读出了像“我”一样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困难孤寂中不退缩,追求人

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总结:如此看来,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传递情感的载体。虽然“霜风”是呼呼的,学生接

填(但是“我”却不会在困难和孤寂中退缩);“顶高”的树不仅没有衬托“我”的卑微渺

小,学生接填(反而衬托出“我”的独立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全班带着情感读《月夜》。

总结探究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可以通过找意象、绘画面、

文档评论(0)

150****2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