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四季》说课稿15篇
《四季》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的四季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二板块
“体悟人生”中第二篇。作者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
里,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起共受煎熬、也分
享快乐。板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
家人、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和思考、丰富
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
板块教学要求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
春的思考和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句子的含义。
重点: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
对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要使学生从文
中获得精神滋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进精神成长,就必须鼓励
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反复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
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本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自读体悟法
学生自读文本,划出自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
2、对话交流法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自我体验交流观点。
3、合作探究法
从文本内容出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更深入地
理解文本,进而获得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参考资料,收集整理有关__的作
家作品知识,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洁《挖荠菜》中的故事很感人,留给学生的记忆很深刻,对其童年生活的
回忆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她一生境遇的兴趣。因此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初中学过一
篇课文《挖荠菜》,同学们还记得主要内容吗?(一位回忆当年挖荠菜的苦难生
活)其实挖荠菜正是作者张洁童年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作家张洁她是如何
评价自己的过去、规划她的未来的呢?她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请看
《我的四季》。
2、学生代表根据课前收集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3、听配乐朗诵课文
4、学生自读、思考、体悟,写出准备发言要点。屏幕出示自读体验任务:
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中你深有感触的部分,说说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新
课改要求,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
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如此设计正是让学生以已有的直接经验解读文本,实现对
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5、学生交流对话,向同学展示自己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结果、发表自己的
独特见解。通过交流共同分享别人的经验。
6、合作研讨
问题(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
生信念和人生态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以自己的经验解毒文本后再返回文
本、深入地把握题旨。)明确:
(1)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仍充满希望,夏季历经磨难但不放弃,秋季感悟收
获但不后悔,冬季人生黄昏但老有所为。
(2)主线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中可见作者执著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
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7、结语:
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
们进一步明确了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只要我们能在生命中的每一
天认真地生活、无悔地付出,我们就可以坦然地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
是我。
《四季》说课稿2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就要
求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设计教学方
案之前,必须分析学生的真实水平、心态等。
《雨的四季》的受众是高二学生,一般说来,高二学生已有独立的阅读分析
能力,对生命与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老师所要
做的,只是引导而已。因此,本课的设计重在学生自己探究,培养联想与想象的
能力。
教材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