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泸县五中高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I1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制造“物”,博物馆收藏“物”。被收藏,意味着物品原有的、具体的、现实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存在。它们依旧是真实的,只是丧失了“世俗的用处”,不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这些被置于世界外部的物品,获得了某种“永恒”,博物馆及其收藏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与可能。但是,由于物本身传播性不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释放”这种力量与可能的有效路径和方式。

2021年2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博频道上线《博物馆说》专题,展播143家博物馆与美术馆馆藏。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契合当下社会传播的结构,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现实中,不仅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线下实体展览的局限,同时符合现代公众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可及性被极大地加强了。系列化连续地推出,一方面,保证了公众用户的黏合度,另一方面,以一种“品牌IP”的模式,累积传播效应,让中国传统文化“云推广”获得一种在纵向深度上的可持续性结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可以释放博物馆革命性力量的方式。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构成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获取到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让博物馆充满能量与活力。

《博物馆说》传播形式有新意,在内容上,以馆长和专家为解读人,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一次意义不同的尝试。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在《博物馆说》中,以人的视角,这些内容经过再编排,历史和艺术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鲍德里亚说:“在任何物品身上,现实原则永远可以被放入括弧。只要失去了具体的作用,物品便可以被转移到心智用途之上。换句话说,在每一件真实的物品背后,都有一件梦想中的物品。”博物馆之物,就是那件“梦想中的物品”,像是“镜子”。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博物馆人正是举起这一面面“镜子”的历史叙述者,手握藏品这把特殊的“钥匙”,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通过《博物馆说》让更多的博物馆人走向公众,让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博物馆人的付出和努力、目标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与沟通,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向公众“打开”博物馆的大门。

“历史宛如异乡”。因为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人和事总是显得难以靠近,容易让今天的人们忘记曾经的来处。博物馆人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活在当下的人。作为历史知识的叙述者,除了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创新、不断尝试,用更适合的方式,让愿意和喜欢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走近”更要“走进”那个“遥远的故乡”,以更有效的手段,参与到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进程中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摘编自许潇笑《以古为新,走进“遥远的故乡”》)

材料二

文化遗产价值呈现依靠传播方式的持续更迭,网络时代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新途径。但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为此,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势所必然,而文化遗产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刻不容缓。

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难以调和:不仅遗产存在的历史情境难以复原,而且传播利用过程还势必进一步损害仅存的历史情境。与此同时,即便保存了原真性,又难以实现与现代社会对接并被普遍认同。如今,速度与更迭成为常态,长期历史积淀生成的文化遗产一旦进入新的传播利用,碎片化、浅表化在所难免;在传播速率倍增的情况下,实现遗产保真与现代认同的无缝对接颇为困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

以文化遗产为母本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已成普遍现象,并被认为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但在对文化精品期望提升的背景下,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承的目的远非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娱乐消费,其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即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当然这种传承发扬已具现代形态,如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带给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也必然是深层的。

优秀传统是进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