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系统第5版.ppt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雷达系统

导论

雷达(Radar)

□RadioDetectionandRanging

□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基本功能

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而获得目标的信息应用领域

空中监视空间和导弹监视表面搜索和战场监视跟踪和制导气象雷达天文和大地测量车载雷达

……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JamesClerkMaxwell

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HeinrichRudolfHertz

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

雷达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电磁场理论,1865

电磁波发现,1886

1897年,俄国人亚历山大·波波夫验证了利用无线电波可探测物体。

1903—1904年,德国人克里斯琴·赫尔斯迈耶 (ChristianHulsmeyer)研制出原始的船用防撞雷达并获得专利权。

1934年,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Resea

rchLab.)的R.M.佩奇(R.M.Page)拍摄了第一张

来自飞机的短脉冲回波照片。

1937年,由英国人罗伯特·沃森·瓦特(RobertWatson-Watt)设计的第一部可使用的雷达

“ChainHome”在英国建成。

二战时期,雷达大放异彩

◆二战爆发前,英国已有20余部“HomeChain”雷达投入使用,对德国轰炸机提供了有效的预警

◆1938年,美国研制出SCR-268防空火控雷达,其升级版SCR-270/271预警雷达在珍珠港偷袭中探测到了日军的飞机

◆1939年,H.A.H.布特和J.T.兰道尔制成了完全达到实用标准的多腔磁控管,从而使得大战中美国的分米级别雷达技术突飞猛进。

◆二战中出现了针对雷达的电子对抗装备(侦察、干扰)

二战以后,蓬勃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等均采用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手段,因此各种类型飞行器载雷达得到飞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提出了高精度、远距离、高分辨力和多目标测量的要求,使雷达技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弹道导弹具有突防能力、破坏力大,并能携带子母弹头、核弹头等优越性,而成为现代战争中最具有威胁性的攻击性武器之一。为了对付这一威胁,美国等均加强了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成像雷达技术星载雷达技术数字阵列雷达

探地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冲击雷达无源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稀布阵雷达……

雷达、光电和其他无源探测设备组成一体化探测网

隐身目标

综合电子干扰(ECM)反辐射导弹(ARM)

低空突防

反隐身

抗干扰

抗反辐射导弹

对抗低空突防

军用雷达的发展现状

典型脉冲雷达的原理框图

雷达的主要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

战术性能——雷达完成战术任务的能力

威力范围、威力范围内的多目标探测能力、精度(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最小误差)、分辨能力(所能区分的最小目标空间范数值)、抗干扰能力、体积、重量、功耗、展开时间、无故障工作时间、故障恢复时间等等。

技术性能——雷达的技术参数

雷达天线、发射机、接收机等技术指标。如:天线波束形状、天线增益及扫描方式、工作带宽、频率范围、工作方式、接收机灵敏度、发射功率、发射信号形式等。

n积累脉冲数Fn接收机噪声系数

E;(n)积累效率B接收机带宽

传播因子脉冲宽度

α衰减系数脉冲重复频率

k玻耳兹曼常数(S/N)1检测因子

Ti标准温度Lrlr起伏损耗系统损耗

雷达作用距离方程

发射机平均功率

G天线增益

A天线实际面积η天线孔径效率

目标的雷达横截面积

雷达作用距离方程

工作频率选择依据

目标的特性

电波传播条件天线尺寸

高频器件的性能

雷达的测量精确度系统功能

……

工作带宽选择依据

抗干扰的要求等

工作频率及工作带宽

雷达战术、技术性能与技术参数的关系

工作波长λ的选择

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脉冲宽度的选择

天线的方向图和功率增益系数的选择接收机噪声系数和通频带的确定

发射机峰值功率的计算

威力范围——雷达发现目标的立体空间

采用雷达威力图来表示垂直或水平方向的威力区域

雷达的威力范围与低被截获概率性能

低(被)截获概率雷

文档评论(0)

139****1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副教授、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一线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21日上传了副教授、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