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docx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教材

分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也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并初步设计方案,最后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于本实验的“分析和论证”部分对于学习物理不久的初中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从像的虚实、大小和正倒三个方面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不仅让学生获得一次合作探究的体验,也节约了时间,保证了本次探究任务能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

学情

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两节内容,掌握了凸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明白凸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性质不同。本节课接着成像性质不同的影响因素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在前面的教学中己培养了学生猜想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可以完成本次实验的表格设计,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动手能力。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方面还有欠缺,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实验数据和总结实验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

教学

器材

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两个、光屏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变化关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用放大镜近距离看书,看到文字被放大,可是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时,却看到物体成了倒立缩小的像。

同样是凸透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成像特点不同。为何成像特点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凸透镜成像遵循什么规律呢?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进入情景。

学习新课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

(1)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不同,是因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支持事例:同一物体通过照相机成像,当照相机的焦距改变时(调焦),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会改变。

(3)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与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

【设计实验】

(1)相关概念

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

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

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思路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

(3)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4)数据记录表格(见下)。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

(2)调整凸透镜、蜡烛(烛焰的中心)、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50cm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u>20cm),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同时测出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把蜡烛向透镜移近,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u=20cm),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和大小,测出物距u和像距v,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把蜡烛继续向透镜移近,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10~20cm),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和大小,测出物距u和像距v,记录在表格中。

(5)把蜡烛继续向透镜移近,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一倍焦距10cm(在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不成像;眼睛通过透镜也看不到虚像。

(6)把蜡烛继续向透镜移近,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小于10cm),移动光屏,光屏上不成像,眼睛通过透镜,能看到虚像,记录像的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小学教育资料,包含课件,试卷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