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PAGE/NUMPAGES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第六单元测量
第三课时1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
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
①课件出示情境图
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
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小乌龟要买票吗?为什么?
②出示米尺
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
让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师逐一测量。
③比一比。
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师将米尺竖放,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
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④找一找。
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认识1米=100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②量一量
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先将卷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看看黑板
的另一端对准什么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3.选择合适的单位
①课件出示53页例3.
门高约()你选什么做单位?
黄瓜长约()
小结:我们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②学生自主完成剩下的4题。
三、巩固练习
认识了米和厘米,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认真辨别,不能用错哟!
独立完成课本54页的试一试,估一估,量一量。
完成课本54页练一练的题目,和同学交流自己是如何解题的。
四、作业设计
A.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扇门高约2()
一辆公共汽车长9()
图钉的长大约是1()
课桌高是70()
小明的身高是135()
B.计算。
15厘米+8厘米=()厘米
16厘米-9厘米=()厘米
6米-5米=()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米()厘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另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m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