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docx

“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

“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是怎样的?任新民的科研成就大家熟识吗?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集合5篇),盼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关心。

“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1)

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挥别满目疮痍的山城重庆、山河破裂的故国热土,乘军机辗转到印度,再搭乘轮船前往这所世界知名的机床跨国公司。实习期间,任新民吃苦耐劳,以坚韧的毅力克服身在异国他乡的重重困难,工读兼顾,在实习结束后考取了密歇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讨论生。他在学校近乎“痴迷”地专注于学习和讨论,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密歇根高校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前被聘为布法罗高校工程系讲师。

随着国内局势渐趋明朗,归心似箭的任新民欣喜若狂。1949年6月,任新民乘邮轮回国,快到上海时吴淞口被国民党军队轰炸,邮轮只能返回香港。任新民在海上几经辗转,最终在一个多月后到达了天津塘沽港。阔别多年,任新民已学成归来,而他立志报效的祖国也旧貌换新颜。归国后的任新民参加筹建培育武器装备研制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56年,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任新民参加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进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的编制。随后,任新民从哈尔滨调入北京,参加筹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创立的国防部第五讨论院,任总设计师室(六室)主任。

1958年,任新民被任命为“1059”(苏联导弹P-2仿制弹)的发动机总设计师。“1059”的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差,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发动机的材料问题更是突出。任新民靠着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逐一排查零件的质量问题,把关零件生产的工艺、工序。

在发动机材料的问题上,任新民认同聂荣臻元帅的看法,材料不能依靠国外进口,他同多家有色金属冶炼厂、钢厂协议试制155种金属材料,又与石油部、轻工部等20多个单位协议试制87项非金属材料,这些协作生产不但保证了“1059”的仿制胜利,也为中国导弹事业进展奠定了工业基础。仿制接近尾声时,苏联专家要求用作推动剂的液氧必需从苏联进口,但任新民坚持试用兰州化学实业公司生产的液氧。任新民与专家们严密检验、比对,中国生产的液氧被证明符合设计要求。

“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2)

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也就是后来的“东方红一号”。而担当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负责人的,正是任新民。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中国由此登上世界航天活动的大舞台。任新民和钱学森等参加研制试验的人员,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20世纪70年月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进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5年3月31日,任新民参加制定的《关于进展中国通信卫星工程的报告》审议通过,中国航天史上闻名的“331”工程自此开头。任新民被任命为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全面负责通信卫星、运载火箭、放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工作。

“长征三号”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正是由于任新民的坚持,才确定了运载火箭第三级使用氢氧发动机的方案。

在任新民提倡下,中国首届太空站研讨会召开,载人航天的话题第一次被中国航天界提上议事日程。

此后几年,围绕进展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的问题,专家们绽开了激烈争辩。任新民最初倾向于航天飞机,但后来转变态度,认为载人飞船更符合中国的实际。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当首席顾问。

“两弹一星”任新民功勋事迹材料(精选篇3)

任新民诞生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山河破裂,民族危亡。然而,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一颗对科学布满喜爱、对国家饱含深情的种子悄然发芽。

年少的任新民,便呈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求知欲。他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学问的养分,在书本中探寻着世界的神秘。当他第一次仰视星空,那无尽的深邃与神奇便深深地吸引了他,从那一刻起,他的心中便种下了一个航天梦。

随着岁月的流转,任新民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他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求学,只为把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气。在国外的日子里,他废寝忘食地钻研,忍受着孤独与困苦,却从未动摇过心中的信念。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任新民毫不迟疑地踏上了归程,破除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先进的学问,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那时的中国,航天领域几乎是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