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臭氧层空洞 .pdf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程结业报告

课题名称:臭氧层空洞

小组成员:尹凯韩媛董伟赵有万王

祥唐迪宇彭强张艺

完成日期:2010年7月6号

臭氧层空洞

摘要:

臭氧(03)是氧气(O2)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一亿分

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层可以说是地球的保护层,它主要围

绕在地球外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的地方,起到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生

物有害部分UV-B(UV-B是紫外线的一段波长,为280—315nm)的作用。

同时,由于紫外线是平流层的热能来源,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

成部分,所以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着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

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可是仅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关键字:发现成因影响现状趋势

臭氧层空洞的发现:

A天上有个大洞

1957年,作为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剑桥大学的教师乔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湾

观测站。时值国际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国在内的12个国家在南极洲新设了多个观测站,

观测极地气象。乔法曼·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空气中的臭氧含量。此后每年,法曼都

要到南极去。只是在1957年的南极洲,对臭氧的监测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当时的“第

七大陆”看上去有更多有价值的监测目标。因此法曼等人对臭氧也只是做常规监测。

英国南极考察队所用的监测仪器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Dobsonmeter),这是被公

认为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主要通过测量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来间接反应大气中的

臭氧含量。1981年南半球的春季,新测出的数据引起了乔法曼·和同事加迪纳(B.

G.Gardiner)、尚克林(J.D.Shanklin)的注意,它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

去小了很多。“怎么回事呢?”一直状态低迷的乔法曼变得·异常兴奋。

“这会不会只是一个错误数据呢?”他重新调校了仪器。随后的1982和1983年,所

测得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乔法曼意识·到,有大事情发生了。1984年10月,数据

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比平均水平减少了40%,而且这个大洞已经扩大到了南美

洲南端的火地岛。乔法曼·重新翻阅了过去记录的数据,发现臭氧层的减少实际上大约

在1977年就开始了。

他没有再犹豫。5个月之后,1985年5月16日,《自然》杂志刊出了他们的文章,正

式阐述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空洞存在的问题:自1975年起,每年早春(10月份)期间

总臭氧的减弱大于30%,而1957~1975年间的变化并不大。文中强调,这个空洞并不是

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CFCs等臭氧破坏物质造成的。

差不多同时,身处日本昭和观测站的忠钵繁(ShigeruChubachi)也注意到了同样

的信息。“他在日本国内发表文章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但影响力没有乔法曼·在《自然》

杂志的这一篇大。”

BCFCs烧出的空洞

CFCs(氟氯碳化物)即日常俗称的氟利昂,顾名思义,是含有氟(F)、氯(Cl)、

碳(C)的化合物。它的应用范围极广,从很早开始就被应用于汽车和冰箱等冷冻空

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以及化妆品喷雾剂,在工业上使用非常普遍。

“CFCs化学性质非常安定,不可燃且没有毒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过去

一直被认为是安全又理想的化学物质。”陆龙骅说。1930年,CFCs首次由杜邦公司和

通用汽车共同研发出来,此后在全球各工业国家的使用量便不断增加。厂商大量制造,

使用者也任其扩散至大气中。当时还没有人能意识到,40年后,人为因素可能破坏大

气中臭氧的重大事实会被突然摆上台面。

法曼发现臭氧的明显减弱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正值超音速航空技术开

始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拥有超音速能力的协和客机的首飞在清楚地提醒着市场,

国际航班所花费的时间有望缩短数倍。而与此同时,也开始有论文指出,新兴的超音

速航空器(SST)需要在平流层飞行,会排放氮氧化物(NOx)、硫化物和大量的水汽,

这同样值得注意。

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化学家哈罗德约翰斯顿·(HaroldJohnston)

提出警

文档评论(0)

132****11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