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出东
鼓
非遗系列
t
文
流
SHANDONG
DRUMOF
CHINA
PART01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PART01山东大鼓演绎形式PART01山东大鼓艺术流派 PART01山东大鼓传承保护
CONTEMNT
PART01
PART01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清末进入济南等城市。
山东大鼓的乐器最初除书鼓外另用两枚农具犁铧碎片击拍,后改用两枚铁片和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山东大鼓过去曲调缠绵婉转,解放后按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已有所改革。传统曲目有《黑驴段》、《拎娃娃》等。
PART01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山东大鼓发源于鲁北、冀南一带的农村,为中国北方最早的鼓曲形式,原名“犁铧大鼓”,因其最初用耕地的
犁铧碎片伴奏而得名。刘鹗《老残游记》加以美化,
据其谐音改称为“梨花大鼓”,从业艺人叫做“唱梨花片的”。1920年前后,梨花大鼓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因其“所唱皆山东土调”、“唱者皆山东产”而通称为“山东大鼓”。
PART01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山东大鼓产生的时间约在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开始独立门户,距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清代中叶,山东大鼓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民间说书艺术形式,艺人队伍明
显扩大,艺术表现手段日趋完备。嘉庆年间发展出五大分支,唱腔上形成了“北口老牛大摔缰调”、“南口梨花调”、“小北口”三大派别,出现了《响马传》、《刘公案》等大量中篇
书目和许多段儿书。清同光年间,山东大鼓有了重大发展,南口梨花调开始出现女演员,并进入城市演出。继郭大妮、黄大妮之后,
PART01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有“红装柳敬亭”之誉的王小玉姐妹(白妞、黑妞)于光绪十年(1884年)济南演唱,引起轰动。
为残游记·明湖湖边美人中用优美传神的文辞,生动描绘了白妞王小玉出神入化的演唱情形。王小玉姐妹为山东大鼓真正立足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清末,山东大鼓大兴,不仅遍及全省,还占据了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京津、东北等地书场。出现了许多山东大鼓班社和数十位著名艺人,如“盖山东”董连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鼓界皇后”鹿巧玲以及谢、李、孙、赵“四大玉”等名家。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
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PART01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山东大鼓历史渊源
PART02
山东大鼓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
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演唱者右手执鼓槌,左手操铁(铜)片,边敲边唱。乐师以三弦伴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
PART02山东大鼓演绎形式
PART02山东大鼓演绎形式
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风格。“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其开头腔是用头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起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
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故有“老牛大摔缰”
的俗称;
“小北口”派的演唱风格,溶入借鉴了一些
西河大鼓的技法,较之“老北口”显得巧俏,委婉细腻,善说演“文书”,唱中加叙;
“南口”派的唱腔婉转悠扬,曲调华丽细腻,字少腔繁,节奏舒缓。除板腔体唱腔外,“南口”派还有一些曲牌体唱腔,叫牌子腔,分快慢两种,只在特殊唱段如《小黑
驴》、《小黑牛》、《王二姐思夫》中使用。
PART02山东大鼓演绎形式
PART03
第一支是以故城县为基点的“老北口”派,向北
传至沧州地区吴桥、东光、南皮等县。
第二支是以南宫县为基点的“小北口”派,代表人物是张风梧、宋四莫。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动地区的“南口”派山东大鼓,该支以“梨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响,叉称犁铧片、倒扒口。流行于邢台、邯郸大部地区。
PART03山东大鼓艺术流派
PART03山东大鼓艺术流派
山东大鼓起源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农耕文化,是原创性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生产方式与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