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体结构设计.docx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第8章筒体结构设计

筒体结构具有造型美观,使用灵活,受力合理,以及整体性强等优点,适用于较高的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包括框筒、筒中筒、束筒结构以及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等,其中框架一核心筒结构虽然都有筒体,但是这种结构与框筒、筒中筒、束筒结构的组成和传力体系有很大区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异同,掌握不同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

8.1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框筒结构具有很大的抗侧移和抗扭刚度,又可增大内部空间的使用灵活性,对于高层建筑,框筒、筒中筒、束筒都是高效的抗侧力结构体系。框筒、筒中筒、束筒结构的布置应符合高层建筑的一般布置原则,同时要考虑如何合理布置,减小剪力滞后,以便高效而充分发挥所有柱子的作用。

(1)筒体结构的性能以正多边形为最佳,且边数越多性能越好,剪力滞后现象越不明显,结构的空间作用越大;反之,边数越少,结构的空间作用越差。结构平面布置应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整体作用。因此,平面形状以采用圆形和正多边形最为有利。也可采用椭圆形或矩形等其他形状,当采用矩形平面时,其平面尺寸应尽量接近于正方形,长宽比不宜大于2。若长宽比过大,可以增加横向加劲框架的数量,形成束筒结构。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其角部可设置刚度较大的角柱或角筒,以避免角部应力过分集中;内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10,切角处的筒壁宜适当加厚。

(2)筒体结构的高宽比不应小于3,并宜大于4,其适用高度不宜低于60m,以充分发挥筒体结构的作用;

(3)筒中筒结构中的外框筒宜做成密柱深梁,一般情况下,柱距为1~3m,不宜大于4m;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1/4左右。开孔率是框筒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框筒的开孔率不宜大于60%,且洞口高宽比宜尽量和层高与柱距之比相似。当矩形框筒的长宽比不大于2和墙面开洞率不大于50%时,外框筒的柱距可适当放宽。若密柱深梁的效果不足,可以沿结构高度,选择适当的楼层,设置整层高的环向桁架,以减小剪力滞后。

(4)框筒结构的柱截面宜做成正方形、矩形或T形,若为矩形截面,由于梁、柱的弯矩主要在框架平面内,框架平面外的柱弯矩较小,则矩形的长边应与腹板框架或翼缘框架方向一致。筒体的角部是联系两个方向的结构协同工作的重要部位,受力很大,通常要采取措施予以加强;内筒角部通常可以采用局部加厚等措施加强;外筒可以加大角柱截面尺寸,采用L形、槽形角墙等予以加强,以承受较大的轴力,并减小压缩变形,通常角柱面积宜取中柱面积的1—2倍,角柱面积过大,会加大剪力滞后现象,使角柱产生过大的轴力,特别当重力荷载不足以抵消拉力时,角柱将承受拉力。

(5)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宜居中,面积不宜太小,其边长可为高度的1/12—1/15,也可为外筒边长的1/2—1/3,其高宽比一般约为12,不宜大于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还可适当减小。内筒贯通建筑物的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内筒与外筒或外框架的中距,非抗震设计时宜大于12m,抗震设计时宜大于10m,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屋)盖,必要时可增设内柱。

(6)由于框筒结构柱距较小,在底层往往因设置出入通道而要求加大柱距,必须布置转换结构(见第9章)。转换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将上部柱荷载传至下部大柱距的柱子上。一般内筒应—直贯通到基础底板。

(7)框筒结构中的楼盖构件(包括楼板和梁)的高度不宜太大,要尽量减小楼盖构件与柱子之

2

间的弯矩传递,可将楼盖做成平板或密助楼盖,采用钢楼盖时可将楼板梁与柱的连接处理成铰接;框筒或束筒结构可设置内柱,以减小楼盖梁的跨度,内柱只承受坚向荷载而不参与抵抗水平荷载,筒中筒结构的内外筒间距通常为10—12m,宜采用预应力楼盖。

采用普通梁板体系时,楼面梁的布置方式一般沿内、外筒单向布置。外端与框筒柱一一对应;内端支承在内筒墙上,最好在平面外有墙相接,以增强内筒在支承处的出平面抵抗力;角区楼板的布置,宜使角柱承受较大竖向荷载,以平衡角柱中的拉力双向受力。框筒或筒中筒结构梁板体系楼盖典型的布置方式如图8.1.1所示。

(a)(b)(c)

图8.1.1筒体结构梁板式楼面布置示意图

筒体结构层数很多,降低层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除普通梁板体系外,常用的楼板体系还有扁梁梁板体系、密肋楼盖、平板体系等,均可降低梁板高度,从而使楼层高度也可以降低。

8.2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受力特点

当实腹筒布置在周边框架内部时,形成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种体系,它与筒中

文档评论(0)

文库垃圾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这个人很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