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试卷
语文2023.04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
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
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
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
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
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
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
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
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
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
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
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
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
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
也。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
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
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
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
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
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
《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
“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
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5回,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
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
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34回,宝玉挨打后,
黛玉看望,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
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
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
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
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作大观园的理念原型,
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
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
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
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
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
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
的。
第28回,宝玉收拾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
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
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
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
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
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
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
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他并不企求解
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作结束:“花影
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
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