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优质.pdfVIP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优质.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及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增时

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充新

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上。

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灯那

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购

买。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分

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乡下已经

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者都是哪

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边辐射影

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其影响,

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

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诱导力量

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么,报纸是什么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

物品。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其作用(比

如与书籍有何不同)。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纸“”的报纸研

究。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

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播工具是如何

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可能推翻旧的

君主专制。

报刊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研究独家的问题,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学

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其中一些研究者在关于媒介的构成、历史及影响研究方

面,路径固然不一,但在关注媒介内容、角色和传播的知识及其构成,而轻视乃至忽视媒介

本身上,则是大同小异。如果我们转变研究视野,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新

的传播方式,①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我们的研究——比如关于上面提到的吴江贾家兄弟故

事的研究——还会只是围着其内容打转吗?

报刊是一种媒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没有多

少人能够回答。如何理解媒介,总是与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关。当把媒介看成负载

内容的一块白板,②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除了紧盯媒介“内容”这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就不

可能还会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就

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用的。由此及

彼,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从媒介是什么

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直白地说,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无须厘定的,因为它已经是明摆在那里的一个个实物

——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个社会机构,虽然二者都

有处于中间位置之义。

就每个具体研究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若稍作追究,就会发现事情不

那么简单。报纸、广播、电视差别很大,其制作、传递、呈现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样,为什么

都一概称之为媒介,其依据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媒介,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被认定为

媒介研究?当我们一提媒介,本能的反应就是手中摊开的报纸,与家人一起围坐观看的电视

机,飘扬出悦耳声音的收音机,黑暗中人影晃动的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就已经失落了媒

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亦即在学术上理解媒介本该具有的恰“当的方式”。所以,记住下面

这句话就显得十分关键:理解媒介,不仅指理解单个的媒介形式——电、打字机、纸张、网

络——而是要从媒介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个物品、一

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

文档评论(0)

132****73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