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的用法预防-被动免疫适应症: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者。用法:供臀部肌内注射,不需作皮试,不得用作静脉注射。用量:1.预防剂量:儿童、成人一次用量250IU。创面严重或创面污染严重者可加倍。2.参考治疗剂量:3000~6000IU,尽快用完,可多点注射。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破伤风抗毒素:取自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马血浆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用法:皮下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同时注射类毒素时,注射部位须分开。肌内注射应在上臂三角肌中部或臀大肌外上部。只有经过皮下或肌内注射未发生反应者方可作静脉注射。用量: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预防-被动免疫0102破伤风抗毒素(TAT)预防-被动免疫不良反应: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患者突然表现沉郁或烦躁、脸色苍白或潮红、胸闷或气喘、出冷汗、恶心或腹痛、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者神志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以迅速死亡。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禁忌:过敏试验为阳性反应者慎用破伤风抗毒素(TAT)的不良反应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在使用马血清生产TAT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IgG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2的相对含量,使之安全性有所提高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用法:同TAT12345不良反应: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仍含有异源蛋白,只是含量较TAT有所降低,故其不良反应与TAT完全相同,只是敏性休克和血清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用量: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预防-被动免疫预防-被动免疫罗时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85-286三种破伤风被动免疫药物对比自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v首先发现接受过破伤风毒素注射的豚鼠或家兔其血清注射到其他动物中能中和毒素,抵御破伤风感染与发病以来,TAT在破伤风的预防和治疗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TAT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应用,1915年Bruce在军队医院破伤风病例调査时发现,使用TAT后,军队中破伤风的发病率从31%下降到2%。然而,之后的实践经验证明某些免疫血清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而有效的各种抗菌制剂或防止传染病的新方法不断涌现,以致临床应用于治病防病的免疫血清品种逐渐减少。于是,血清疗法从兴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败。破伤风类毒素(Tetanestoxoid,TT)预防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更多学者建议少用TAT,加强TT的免疫计划。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各国相继研制出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umantetanusimmunoglobulin,HTIG)应用于临床,少有过敏现象发生。在此之后部分发达国家就禁止使用TAT进行被动免疫[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在1964年发布的伤者破伤风免疫计划中,就停止了牛源或马源破伤风抗毒素的使用,而改用TIG。近40年少见TAT的报道。但基于既往一段时间TIG来源少、供应不足等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仍被迫使用TAT治疗,只有在TAT过敏试验阳性或者家属主动要求的情况下才会使用TIG。*1.Globalandregionalimmunizationprofile[EB/OL]./immunization/monitoring_surveillance/data/en/.2.MaternalandNeonatalTetanus(MNT)elimination:theinitiativeandchallenges[EB/OL]./immunization_monitoring/diseases/MNTE_initiative/en/.3.潘孝彰.破伤风[M]//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9-651.4.杨贵博,王传林.破伤风预防现状及常见误区[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1):94-96.**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痉挛毒素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