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3页/共NUMPAGES13页

2022年秋“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高二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出现于尧舜时代的“象刑”,是指对于轻罪之人,不伤害其肉体,而是在其衣物上描绘特殊的图案以示惩戒。发展至商代,每逢新年伊始,官吏们往往将刑罚的场面描绘成画悬挂于城门楼上,以警示过往行人。这反映了()

A.传统艺术已经出现 B.绘画承载政治意涵

C先秦政治宽刑重民 D.艺术助力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出现于尧舜时代的‘象刑’,是指对于轻罪之人,不伤害其肉体,而是在其衣物上描绘特殊的图案以示惩戒。发展至商代,每逢新年伊始,官吏们往往将刑罚的场面描绘成画悬挂于城门楼上,以警示过往行人。”可知尧舜和商时期,都通过“象刑”,在人的衣服上画有一些比较羞辱的图案来警告犯罪的人不要再重蹈覆辙,从而起到一定的训诫作用,可见绘画承载政治意涵,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通过描绘特殊的图案达到训诫警示犯错的人,而非强调传统艺术的出现,排除A项;仅从“象刑”无法推断出先秦政治宽刑重民,且结合所学先秦时期,法家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项;此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还未进入封建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怂恿胡亥篡位,胡亥竟说:“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蒙恬在被冤杀之前,还引用《尚书·金滕》中周公的故事来表白自己的忠心。这说明秦朝()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 B.宗法观念影响突出

C.仁义原则影响政治观念 D.以法治国名不符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胡亥和蒙恬的话语中反映了仁义忠孝的观念,说明秦朝仁义原则影响了政治观念,C项正确;材料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排除B项;秦朝实行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

3.东汉初年,受匈奴压迫的西域诸国纷纷遣质子入朝,并请求东汉朝廷重设都护。汉廷面对匈奴威胁妥协退让,遣返各国质子,并拒绝了置官管理的请求。其后,西域各国一边奋力反抗匈奴压迫,一边仍屡次“遣子入侍,献其珍宝,愿得都护”。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匈奴势力成为统治最大威胁

C.中央王朝的强大向心力 D.汉廷实力受限放弃边疆经略

【答案】C

【解析】东汉初年,西域各国请求东汉朝廷在西域设置都护,即使东汉朝廷拒绝他们的要求,依然“遣子入侍,献其珍宝,愿得都护”,这体现了西域各国归附心切,也说明中央王朝有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这一时期东汉政府尚无力与匈奴抗衡,因此拒绝重新设置都护,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完全巩固,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匈奴对于东汉政府的威胁,排除C项;从后续历史演进看,东汉政府并未放弃西域,排除D项。故选C项。

4.下表为东汉至刘宋,荆州地区建制沿革和户口统计表。

(资料来源:黎虎《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人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相攻,人口急剧减少 B.劳动人口的依附化

C.政权更迭,社会持续动荡 D.经济开发出现逆转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东汉到刘宋,建制辖区虽然增多,但是官方统计的户数、口数都在大幅减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田庄经济、寺院经济发达,大量人口依附于它们,使国家的编户齐民减少,B项正确;材料是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无法反映人口减少数,排除A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是材料中国家编户齐民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5.唐代中后期皇帝常常派遣宦官中使前往藩镇刺探军情和安抚将士,并在各藩镇普遍设置常设监军机构,委派亲信宦官为监军使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此举意在()

A.完善监察以整饬地方风气 B.利用亲信延续唐王朝统治

C.分化宦官势力以加强皇权 D.分化兵权以铲除割据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中后期皇帝常常派遣宦官中使前往藩镇刺探军情和安抚将士,并在各藩镇普遍设置常设的监军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是利用宦官,监督地方藩镇,以延续唐朝的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饬地方风气”并不是该举措的目的,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分化宦官势力以加强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割据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先秦汉唐之儒多注重仁民爱物、休养生息之治术,一遇“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