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x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目录;PART01;重要概念解释;重要概念解释;重要概念解释;PART02;阶段特征:;(3)思想文化上,周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学思想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汉代尊崇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民族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各国往来和联系中,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民族之间互相交融。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知识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3)交融一体:从距今约5000年到距今约4000年(夏朝建立),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处于“万邦时代”,三皇五帝的传说大约处于这一时期。部落联盟之间交流频繁,既有结盟的联合,又有惨烈的战争,这些都促进了部落之间的交流,使中华文明逐渐走向一体。

(4)连绵不断:距今5500年左右,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受外族影响较小,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知识点2推动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原因

(1)经济根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是推动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2)政治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贵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这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政治背景。

(3)竞争压力: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同时,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生存压力上升,迫使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是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原因。

(4)思想理论:法家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加强君主的权力,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受到各诸侯国君的青睐,成为推动各诸侯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知识点3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四个转变;知识点4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知识点5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影响;知识点6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住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知识点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知识点8原始农业产生的影响;知识点9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

1.背景

(1)周王室衰落,诸侯国势力上升,礼崩乐坏,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列国纷争局面。

(2)封建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点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转型(链接选择性必修2)

1.背景

(1)铁犁牛耕的使用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转型的根本原因。

(2)各国的变法运动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转型。

2.内容

(1)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废除,各诸侯国逐渐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地位。

(2)耕作方式: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国家政策:“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诸侯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知识点1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转型(链接选择性必修3)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2.内容

(1)政治伦理:儒法融合。

①儒家:主张“仁政”,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②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和富国强兵的愿望。

③融合:荀子的隆礼重法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合。;PART03;角度1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典例】(2021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