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绿色节能饮水机
作者:康亚柯魏凯东沈俊田
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19期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水机已经成为了家庭和办公室中不可缺少的
家电。常规饮水机所采用的基本都是储水式的电加热系统,电路控制则以突跳式温控器为温度
传感核心的自动机热控制回路,工作方式为“加热—保温—加热”的循环加热方式。
【关键词】节能创新压力式热炉电磁阀微处理器真空保温胆
一、研制背景及意义
(一)国家政策背景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1],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独立成章,显示了国家对节
能减排工作的重视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与此同时,“绿色健康,环保节能”已经成了当
前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主题词,从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到企业发展科技生产,再到普通老百姓的
生活起居,都开始围绕着“节能减排”活动起来。
(二)饮水机耗电背景[2]
近两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家电产品只要打上“节能环保”的旗号,大多都
能收到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我们团队利用寒假前后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关于城镇和乡村
居民使用饮水机的情况调查并找出了相关弊端,在指导老师高超杰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
动思维,搜索信息,实践调查,最终决定推出此款“高效绿色节能饮水机”。
(三)消费者市场背景
中国人一般有“健康饮水”的习惯,所以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与水有关的家电上。随着人们生
活节奏的加快,饮水机已成为家庭与办公中必不可少的“水杯”,在家电市场占据了很大比例。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饮水机消费观念的转变,饮水机行业已经进入价格、外观造型、质量、性
能、功能、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尤其是节能型更是成为了消费者的期待。
(四)设计意义
首先此款新型高效绿色节能饮水机实现了饮水机的节能革新:此款节能饮水机相比一般饮
水机而言,具有“多项节能”特点,其总功率为500W(只有加热功率),主要采用中低功率电
磁加热技术,实现节能、高效和安全目的;另外,在饮水机底座内部置入普通热水保温胆,达
到零耗电保温,并且防止饮用“千滚水”,再次实现了健康的目的;采用微处理器进行有效温控
和水量控制作用,实现全自动加热和保温和手动节能回流加热。
龙源期刊网
二、作品概述
此款饮水机主要设计思路是加热、保温、回流加热再保温的一个节能循环过程,依据这个
基本思路,对当前大众型家用办公类饮水机进行了科学的节能创新设计[4],从而最终实现节
能高效、绿色健康的目的。
设计具体过程:主要是采用电磁加热[5]代替电热棒加热的方式实现节能、高效和安全的
目的,另外在饮水机里置入真空保温胆达到保温作用(加热容器与保温胆是分开的,且保温不
耗电),从而改变原来反复加热形成的“千滚水”,另外,内置一个给予单片机AT89C51微处
理器实现了温控感应、压力感应、回流控制和保温胆内水量的自动感应等一系列节能目的。水
浮体用于控水槽水位的控制,压力阀[6](含温度感应器)用于对加热炉内水温监测与压力式
封,加热至沸点的水在自动断电情况下自动进入保温胆,实现热水的长时间零耗电节能保温。
当保温胆内的水温降到60℃以下,可以根据饮用者的是否使用此温度的水(比如泡咖啡、泡面
等温度不够),可以进行手动回流在加热,然后再进入保胆即可使用。
三、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冷水首先进入控水槽,可以通过冷水出口直接饮用冷水,并且通过控水槽上的橡皮塞,首
先起到透气防菌作用。当加热炉和保温胆中无水时,压力阀打开,冷水进入加热炉,电磁加热
系统接通电源,加热开始,同时水浮体监测进入的水量,当水进入到设定水位时,压力阀自动
关闭[9]。当水加热到水沸腾时,温度感应器自动感应,信号传给微处理器进行判断,微处理
器则控制电磁阀,使得开水进入保温胆,此时可以通过开水出口饮用开水。如果热水没有一次
性使用完,则剩余的热水将保留在保温胆中;如果一次性使用完,则加热炉自动进行第二次加
热,后边的过程同上所述。
综合理论研究和实验假设分析,我们认为此款新型高效绿色节能饮水机能很大程度上实现
节能作用,应该归为新时代的节能产品。希望通过专家的验证鉴定后,可以得到推广使用。
四、技术关键突破
技术创新与改进问题
(一)微处理器的核心控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