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年干部,优秀的沟通能力将会帮助我们拆除与群众之间无形的“隔心墙〞,架起坚实的“连心桥〞。如何练好这门基本功,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我在马歇尔·卢森堡的著作《非暴力沟通》中找到了答案。观察而非评判,与群众同频。评判是指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他人作出的评价,此时评判者“高高在上〞,对话双方不在同一频道,沟通效果必然事倍功半。事实胜于雄辩,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不讲客观事实,一味输出主观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进而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倡导用观察代替评判,即在与他人交谈时,悬置自身观点,客观地描述对方的行为,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对对方加以评判并下绝对化的定论。青年干部要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与群众沟通时暂时忘却自我,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主动置身于群众之中,保持客观,深入观察,设身处地地思考他们的忧虑与期盼,将群众的利益与需求置于首位,事事以群众视角为镜,时时以群众福祉为念,方能在与群众沟通时同频共振。感受而非指责,与群众同心。少数干部在与群众沟通时常常“耍威风〞“摆架子〞,面对群众抱怨,横加指责,做不到感同身受,这既迷失了为官的初心,又疏远了与群众的距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群众沟通中,情感的传递往往比冰冷的指责更能深入人心。非暴力沟通倡导我们表达内心的感受而非指责他人,这就如同春日里的一缕和煦阳光,能够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雪。作为青年干部,面对群众的不满与抱怨,我们应真诚地照顾到群众的感受,并透过群众情绪化的语言,发觉群众真正关切的问题本质,如此才能与群众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为问题的解决铺设坚实的道路。“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要想真正与群众同心,还需要我们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耐住性子,扎根到群众中去,全身心地倾听民声、关注民情,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请求而非要求,与群众同行。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员干部要谨记“人民公仆〞的身份,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群众,与群众同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接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以合作而非命令的方式请求对方的帮助与支持。请求的语气既表达了我们的真诚与决心,也充分尊重了群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激发了大家共同行动的热情与创造力。这正是对党初心使命的彰显,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践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是主体、是关键,与群众沟通时要秉持“拜人民为师,甘作小学生〞的谦逊态度,少点傲慢,多点谦卑,向群众取经,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文档评论(0)

134****4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