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

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

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田寿畅、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文艺而文艺”,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

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

期提倡“表同期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

查封。

3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

情诗创作为主,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

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

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

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

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五卅”运动后,诗社活动停

止。

4《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

冲突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

的文化积淀和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

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

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莎菲是属于一个始终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之内,努力

挣扎追求的女性,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寻不到出路的女性。

作品深入而独到地表现了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在内心深处的困难以至困境,表现了女性的

血泪和忏悔,写出了女性的时代苦闷。

5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处女作《幻灭》)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

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

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

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

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

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秋柳为代表。

6京派小说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作家

有废名、沈从文等,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构建自己的审

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

二、解答题□

新感觉派

20年代末期30年代前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

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度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是第二代海派代表

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的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

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化的都

市文学,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

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分裂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

作有穆世英的《夜总会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

有一部分也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背景:在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位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喜爱

下发展起来的,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

发展:萌芽期: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至同年年底该刊被查禁;

成熟期: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创刊,为新感觉派提供

了最重要的发表阵地。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

文档评论(0)

193****3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