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药物配伍实验方法研究概况..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注射药物配伍实验方法研究概况

临床上常将多种药物配伍(混合)注射。在药物配伍使用时,除了考虑

是否会发生药物间药理相互作用外,药物间是否会发生理化方面的配伍禁忌也是

考虑的重要内容[1]。临床药学工作者作了大量的药物配伍实验研究,考察药物

间是否会发生理化方面的配伍禁忌。然而笔者在阅读有关方面文献时常发现同

一组药物的配伍研究,由于实验者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指标的不同而结论有

较大的出入,甚至可能相反[1.2],给临床用药带来一定的困惑。为此,笔者对

1992~1996年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发表的共50篇注射药物配伍实验性文

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者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考察指标是影响

实验结论的重要因素。同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应加强对微粒、热原物质

的检查,以减少输液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研究材料和内容

1992~1996年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上发表的共50篇注射药物配伍实

验研究文章(国外文摘除外)。按照药物配伍是否依据临床浓度、实验持续时

间、温度、实验考察的指标(外观、微粒、pH值、热原、含量等)进行分类统计

分析。

2结果及分析

2.1药物配伍实验此项是否按临床浓度进行配伍实验对结论的正确性至关重

要。一些药物在一定的浓度下才会出现沉淀或明显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实验时

药物浓度过低,则掩盖了其在真实浓度下可能出现的配伍禁忌,给治疗带来一定

的困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如果实验浓度过高而临床浓度低,实验结论

也会起到误导的作用,影响病人的治疗。因此只有按照临床浓度进行实验得出的

正确结论才具有临床意义[3]。绝大多数实验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仍有的实

验[4]药物浓度设定显然过低。

2.2反应速度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3倍。我国国土辽阔,

南北温差大,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温度。在文献中采用的最低温

度为0℃~4℃[5],最高温度为38℃[6],一般采用室温(20℃~25℃)。多篇

文献考察了不同温度下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时间,有两篇文献[7.8]采用恒温加

速实验法来预测不同温度下药物的稳定性。

2.3药物配伍后稳定性在多长时间内仍然能够维持在治疗浓度以上是实验的

重要内容之一。所有文献都作了此方面的考察,其中时间最长的为72h[5],最短

的为3h[9],一般为6~8h。文献[7.8]用恒温加速实验法来预计配伍后药物的稳

定性。

2.4理化性质变化药物在配伍后是否会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一般是通

过观测药物配伍前后一些重要指标(外观、pH值、微粒、热原、含量)变化来作

出判断。由于受到分析条件的限制,观测指标的多少也随各研究室的实际情况而

有所差别。下面分别加以总结:

2.4.1外观变化即指药物配伍后所出现的颜色、澄明度的变化以及气泡、浑

浊、沉淀、结晶等肉眼可见的物理化学变化。所有实验都做了此方面的考察,其

中文献[10]仅考察了此一项指标。

2.4.2微粒变化即指药物配伍后出现的肉眼观察不到,经微孔滤膜-显微镜及电

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的大量微粒和微晶。产生大量微粒的原因主要有:①注射液本

身含有或药物未完全溶解;②配伍后由于溶剂的变化使某些药物析出;③药物间

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产生了不溶性微粒;④配伍过程中的污染等。在50篇文献

中有5篇文献[11~15]作了此方面的考察,说明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4.3pH值变化此变化可加速药物的水解和降解过程,使药物的效价降低。

因此在分析仪器缺少时,pH的变化幅度常被作为判断药物间是否发生反应的重

要依据。文献中有3篇文章[16~18]将外观和pH两项指标作为判断是否发生配伍

禁忌的依据,如果pH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一定发生了化

学变化。但是,当pH变化不明显时,仍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药物浓度降低[5],

所以有必要进行药物的含量检测。

2.4.4含量(或效价)的变化在50篇文献中有36篇作了含量或效价测定,9

篇文献通过紫外扫描吸收峰峰形的变化来估计含量的变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随药物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有紫外法、高效液相法(HPLC)、微生物法、氧化-还

原滴定法、硫醇汞盐法、旋光法、褶合光谱法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紫外法。紫

外谱扫描可以通过观察吸收峰、谷升降的大小来判断有无浓度的变化。但是由

于药物配伍后的含量测定为多成分分析,除某些精密仪

文档评论(0)

177****31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学本科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