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发热的分型护理汇报人:xxx20xx-03-17
发热概述与分类常见发热类型及护理措施发热患者评估与监测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指导目录
01发热概述与分类
发热定义发热俗称发烧,是指体温超过了正常范围的上限,通常是由于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时,导致产热过程增加,散热不能相应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发热原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感染性发热,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此外,非感染性发热也很常见,如结缔zu织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热定义及原因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发热类型与特点
通常将口腔温度超过37.3℃或腋下温度超过37℃定义为发热。但需注意,不同测量部位和测量方法的正常值可能略有差异。诊断标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热的诱因、时间、热型及伴随症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注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根据初步诊断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诊断流程诊断标准及流程
02常见发热类型及护理措施
监测体温变化控制感染源加强基础护理补充营养和水分感染性发热护理要点定时测量体温,记录体温变化,评估热型及临床意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口腔卫生,协助患者排痰、排尿等。明确感染病灶,遵医嘱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进展。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多饮水以补充发热消耗的水分。
寻找发热原因对症处理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非感染性发热护理策对非感染性发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寻找可能的病因。根据发热程度及患者症状,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缓解患者不适。安慰患者,解释发热原因及治疗措施,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药物热护理肿瘤热护理中枢性高热护理周期性发热护理针对肿瘤本身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继发感染。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观察并记录发热周期及持续时间,协助医生寻找病因,给予对症治疗。特殊类型发热护理方法
03发热患者评估与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化趋势。体温测量注意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评估是否有呼吸困难或窘迫。呼吸观察观察患者心率变化,评估心脏负担及循环状况。心率监测定期测量患者血压,了解循环系统功能状态。血压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评估
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晰,有无昏迷、嗜睡等表现。意识状态评估检查患者皮肤dan性、口腔黏膜湿润度等,判断脱水程度。脱水程度评估了解患者有无伴随咳嗽、咳痰、胸痛、腹痛等症状,判断可能的病因。伴随症状分析结合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定时测量体温每隔一定时间测量患者体温,并记录测量结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异常情况。保持记录完整性确保监测记录完整、准确,为医生提供全面的患者信息。及时汇报异常情况如发现患者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持续监测与记录要求
04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起到退热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中药制剂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也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来降低体温。部分中药制剂如柴胡、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退热的作用。030201退热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应及时报告医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和副作用观察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和被褥。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敷、温水擦浴等,同时注意避免过度降温导致的不适。护理操作规范及技巧分享
05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包括体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