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docVIP

2025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关键实力·素养提升

考点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跑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行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争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发觉问题:(1)依据史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缘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读】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提示: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起先获得承认;分封制崩溃;“士”阶层的崛起。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发觉问题:(2)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说明)

【解读】依据史料中的“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分析概括即可。

提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探究2道家与法家的思想主见?

史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发觉问题:(1)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相识?(唯物史观、历史说明)

【解读】史料中老子认为统治者“食税之多”“有为”“求生之厚”而导致“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分为二地谈相识。

提示:观点:主见“无为而治”。相识: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史料二法家信任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亮、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子。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信任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发觉问题:(2)史料二认为儒家与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概括史料二对法家的相识。(历史说明)

【解读】依据史料二关键信息“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法家信任人性本恶”“信任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分析作答即可。

提示:共同点:都主见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相识:法家主见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探究3墨家?

史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行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行废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发觉问题: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墨子的观点。(史料实证)

【解读】史料体现了墨家思想的主见。第一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其次段体现了墨家“强本节用”的思想。

提示:墨家主见“兼爱”,重视农业,崇尚节俭。

一、诸子百家思想主见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冲突,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战国时期,孟子主见实行“仁政”,荀子主见“礼教”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须要。

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见“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心情,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加,要求同等,反对斗争的愿望。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心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心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供应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二、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见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养精蓄锐,以复原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考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