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俞穴的取穴方法和解剖知识总结.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肓俞穴的取穴方法和解剖知识总结

目录肓俞穴基本概念与功能取穴方法详解解剖结构层次剖析针刺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01肓俞穴基本概念与功能

肓俞穴是人体穴位之一,属于中医经络腧穴体系中的特定穴位。定义肓俞穴位于人体的腹部,当脐中旁开0.5寸处。位置肓俞穴定义及位置

所属经络肓俞穴属于足少阴肾经。联系肓俞穴与肾脏及其经络系统紧密相连,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肓俞穴所属经络与联系

肓俞穴具有补肾益气、调理冲任、清热利湿等功能。通过刺激肓俞穴,可以治疗肾虚气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腰痛等疾病。肓俞穴主要功能与作用作用功能

肓俞穴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等症;也适用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过多等;还可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等。适应症孕妇、月经期妇女、高热、大出血等病人慎用或禁用肓俞穴。此外,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或肿瘤等也应避免在此穴位进行刺激。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

02取穴方法详解

固定标志利用肓俞穴附近相对固定的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肋骨、髂前上棘等。活动标志利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进行定位,如在患者仰卧时,利用腹部肌肉的松弛状态进行定位。体表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以患者本人身上的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确定肓俞穴的位置。例如,前正中线至腹侧的距离为8寸,可据此确定肓俞穴的横向位置。比例折算根据患者身材的高矮胖瘦,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以确定肓俞穴的具体位置。

中指同身寸01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在定位肓俞穴时,可用中指同身寸在腹部进行横向或纵向测量。拇指同身寸02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虽然不常用于肓俞穴的定位,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辅助手段。横指同身寸03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在定位肓俞穴时,可用横指同身寸在腹部进行横向测量。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俯卧位取穴患者俯卧,在背部肋下缘与脊柱夹角处向下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肓俞穴。此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无法仰卧时,可作为替代方案。仰卧位取穴患者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中旁开0.5寸处即是肓俞穴。此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借助工具取穴使用专业的穴位定位器或针灸辅助工具进行取穴,可提高准确性和便捷性。但需注意选择正规品牌和渠道购买,以确保安全有效。简便取穴法示例

03解剖结构层次剖析

皮肤肓俞穴所在区域的皮肤一般较薄,富有弹性和韧性,有毛发和皮脂腺等附属器官。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其厚度因个体差异和部位不同而异,内含有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皮肤及皮下组织层

肌肉层结构特点肓俞穴位于腹直肌的外侧缘,该处肌肉较为发达,由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肉层在肌肉层中,肌纤维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这些间隙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肌肉间隙

肓俞穴区域的神经主要来自肋间神经和腰神经的分支,这些神经在此交织成网,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神经分布该区域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和静脉,它们相互交织成网,为周围组织提供血液供应和回流。血管分布神经、血管分布概述

VS肓俞穴深层的组织结构包括腹膜,它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覆盖在腹腔内脏器和腹壁上。腹腔脏器在腹膜的后方,紧邻着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大肠等。这些脏器与肓俞穴之间通过神经、血管等结构相互联系和影响。腹膜深层组织结构探讨

04针刺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

通过触摸和观察确定肓俞穴的准确位置,做好标记。确定肓俞穴位置消毒处理选择合适针具对针刺部位及针具进行常规消毒,避免感染。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宜的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等。030201针刺前准备工作建议

通常采用直刺或斜刺的方法,具体角度应根据患者体型和穴位位置进行调整。进针深度应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和穴位特点来决定,一般不宜过深,以免损伤内脏器官。进针角度深度选择进针角度、深度选择原则

行针手法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进行行针,以得气为度,使针感向四周扩散。要点一要点二效果评估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说明针刺效果良好。行针手法介绍及效果评估

晕针处理如患者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弯针处理如针身弯曲,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因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滞针处理若针在体内滞涩难行,可轻轻变换针尖方向,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若单向捻转所致者,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

文档评论(0)

文库助手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温江区凯辰文华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室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510115MABXU8FU3A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