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地理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精选24篇)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
学延伸。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吟咏花草树木的诗句有哪些,希望
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评课稿篇1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
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
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
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
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
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
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
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
处。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
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
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
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
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
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
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
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
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
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
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
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
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
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
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
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
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
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
整合;
⑦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地理评课稿篇2
在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
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
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关于三维目标。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
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