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导语】词,⼜称长短句。⼀⾸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词谱,词⼈依照词谱填词,词
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虞美⼈”“⽔调歌头”等。下⾯⽆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1课《沁园春·雪》课⽂原⽂
北国风光,
千⾥冰封,
万⾥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河上下,
顿失滔滔。
⼭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
须晴⽇,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如此多娇,
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射⼤雕。
俱往矣,
数风流⼈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学习⽬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的语⾔,发展学⽣形象思维的能⼒。(重点)
2.理解词的⼤⽓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阅读鉴赏诗歌的能⼒(难点)
3.感受词⼈的豪迈与⼤⽓,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树⽴伟⼤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
(由回顾旧⽇积累导⼊到对新诗⽂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课⽂探究:
(⼀)⼀读课⽂,感受⽓势
1.指名朗读,请学⽣听准每个字⾳。(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板上)
2.强调以下字⾳
沁qìn数风流⼈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
师⽣共议停顿和重⾳,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
4.集体朗读全词。
(⼆)⼆读课⽂,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个问题来进⾏:
⑴⼤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字领起”,俗称“领字”。⼀般上下阕各有⼀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中领起了哪⼏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长城、⼤河、群⼭、⾼原。
⑷诗⼈采⽤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望”统领的句⼦?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下想象⼿法在⽂中的运⽤。
②“⼭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可以结合《社戏》中“单⿊的起伏的连⼭,仿佛……”⼀句来引导学⽣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雕”
⑵作者在⽂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家介绍⼀下吗?
(请⼏位学⽣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不能过细。)
⑶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惜”,统领到“只识弯⼸射⼤雕”。
⑷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观点的句⼦?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作者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①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体会重点字词的⽅法全⾯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
⽅⾯还可以,但在“⽂学才华”⽅⾯就差⼀些。从“略输”、“稍逊”⼜可看出作者在⽂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定的作⽤。历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概。以此来明确作
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②要适时追问“江⼭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在⽂中起了什么作⽤?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男⼥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