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法理学》课程实行细则
一、课程性质
法理学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的必修课。依照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专科)的专业规则,该课程为统设课程,由国家开放大学提供主教材及辅助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实行方案,并负责期末考试命题。
二、课程阐明
法理学课程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对学员系统地讲授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为学员学习法学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法理学课程力求全面、正确地落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实际,反应国内外法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学员学习完本门课程之后,应能够做到利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了解实践问题。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共5学分,一学期开设,并且春秋两季滚动开设。
三、教学和学习措施
法理学课程虽然理论性稍强,但该课程也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当用所学的理沦知识分析和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倡导同学们在学习时相互讨论和辩论,这么能够加深对课程的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
总之,本课程教学措施能够归纳如下:
1、教师在进行面授辅导时,应整顿出法理学的知识点,有选择地讲授重点内容和基本范围,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课后自学。
2、采取多渠道提供信息、提出推论而不给出结论等方式,激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3、辩论教学法,组织学生以某一详细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使学生取得真知。
四、媒体使用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是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孙国华教授主编的《法理学》,另外,与主教材相配套的辅导材料尚有朱叶老师与李文杰老师编写的《法理学学习指引》和全国电大法律专业教学研究中心组编写的《法理学自测与解析》,大家也能够参考。基本教材是教学及考试的重要依据。本课程的《法理学学习指引》和《法理学自测与解析》,是与主教材相配合的,在每章结尾处有思考题以及综合练习题,为学习者提供练习机会。
2、音像教材为录象课,共9讲。其中2讲为期末复习,其他7讲为重点、难点解析。
3、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平台上,有法理学课程IP课件15讲,讲授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讲授协助学员较全面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措施及重要学习内容。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法学和法理学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法学的概念、对象、性质和职能,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转变。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了解法学的分类,了解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措施。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职能
本节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一、法学的对象
二、法学的性质和职能
第二节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一、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区分和联系
三、建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四、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是我们学习法理学应着重掌握的内容
第三节法学的体系与法理学
本节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一、法学体系
本节需要了解如下内容:
一、法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法学、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节需要了解如下内容:
一、法学、法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法学、法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三、法学、法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更为紧密
第五节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措施
本节需要了解如下内容:
一、研究法学、法理学应有的基本态度
二、研究法学、法理学的措施
第二章法的起源
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社会调整的概念和社会调整的分类;明确法与阶级社会此前社会规范之间的联系和区分;明确制约法的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社会组织根源和社会文化根源;了解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分。
第一节社会调整概述
本节需要掌握如下内容:
一、社会调整的概念
二、社会调整的分类
三、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本节需要了解如下内容:
一、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
二、原始社会调整的特点
三、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四、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分
第三节法的产生过程
本节需要了解如下内容:
一、法的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二、法的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
三、法的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四、法的产生的标志
第四节原始社会的习惯不一样于法的重要特性
本节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习惯不一样于法的五个重要特性。
第三章法的概念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掌握与法的概念有关的问题;掌握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要求明确法的内容和社会阶级本质;明确法的作用和价值;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一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个案护理(改过版).docx VIP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证明书.docx
- 华北理工大学康复医学概论教案.docx VIP
-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pdf
- 燃气管道工程钢制管道焊接作业指导书.docx
- 2024年云南省昆明滇中新区管委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10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 2024年护理文书写规范.pptx VIP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docx
-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全国交通咨询系统.docx VIP
- 洪恩识字字库全1300字检测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