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在刘克庄众多的诗歌当中,《龙隐洞》可以说独树一帜。它不仅带领我们神游了瑰丽奇伟的龙隐洞,而且让读者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今人未知贵,后代始宝惜”。诗人入手点题,从先贤对月牙山的评价说起,然后带领读者进入了“碧瑶”“苍玉”的神仙府邸。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联想起关于神龙一怒,破山而出,腾飞九天的壮举,读者不禁心驰神往。接下来,诗人谈到如此奇、绝、险的意境当中,通常的凡夫俗子害怕得双腿颤抖。当然,我也不能“免俗”,本来,想在陡崖绝壁上题写诗句以及我的名字,做到“后世留名”,但是手颤腕抖,使不上力气,墨汁也渗透不到崖壁上。然后,我只能观摩、揣测历代文人词客的墨宝,文笔尚且清新、简洁、质朴。由此,我想到:这些大量存在的宝贝,在当世人的眼中,也没什么,习以为常。恐怕只有到了后世,人们才会珍惜它们,认为它们是无价之宝。至此,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得到了升华。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的当代学子,应能深深感受到:当代的繁荣、昌盛、稳定、进步,一样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驾护航。读罢,请深思:我们是“今人未知贵,后代始宝惜”里的“今人”吗?赏析爱国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字眼,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忠君爱国,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并列共存。封建时代的君王,往往代表了一个朝代抑或一个国家。古诗当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引导人们坚定热爱祖国和为国家命运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正因为如此,不管是面对痛苦还是欢乐,他们都能“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目录CONTENT召公谏厉王弭谤第1篇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节选)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料,共二十一卷。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由左丘明所作。《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周语》共21篇,详细记载了周王室的历史,内容大致包括各国贵族间的朝聘、讽谏、辩说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召公又做“邵公”,姓姬名奭,西周宗室。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内对外的暴政,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国人的聚众起义,史称“国人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今山西霍州市)。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本篇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悖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赏析第2篇义逐倭寇保卫安宁义逐倭寇保卫安宁《明史·戚继光传》(节选)继光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