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规范练10 (2).docVIP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规范练10 (2).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6页共NUMPAGES8页

考点规范练10

《考点规范练》P377

(河北石家庄一模)7月31日至9月4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在()

A.7—9千米

B.9—11千米

C.11—13千米

D.13—15千米

2.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A.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C.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

答案:1.B2.D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7—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A错误;9—10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10—11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B正确;11—13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C错误;13—1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略有下降,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D错误。第2题,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不是很旺盛,A错误;由图可知,13—2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略有下降,降低幅度并不是很大,B错误;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不稳定,C错误;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D正确。

(广东二模)积云由空气上升冷却凝结形成,轮廓分明。下图示意韩国西南部冬季风影响下不同地点积云比例的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海岸附近积云比例相对较大,主要因为()

A.大气层较稳定

B.海风风速较大

C.陆地表面温暖

D.海洋表面温暖

4.该剖面陆地上积云比例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A.距海远近

B.地形地势

C.水汽含量

D.近地面气温

答案:3.D4.B

解析:第3题,从积云形成的动力因素来看,积云形成是空气对流上升冷却导致的,大气不稳定,并不是海风将积云从海洋吹向陆地的,A、B错误。近地面温度高,空气易出现对流运动,冬季海洋和陆地相比,海洋表面温暖,陆地表面寒冷,海洋处更易形成积云,海岸附近积云的比例相对较大,C错误,D正确。第4题,积云主要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所以积云的形成取决于水汽含量和热力性质。从水汽含量来看,海洋多于陆地,沿海多于内陆,图示积云比例变化与距海远近变化并不一致,A错误。同在陆地,由海洋向内陆地区,水汽含量减少,近地面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积云比例会下降,但图中越往内陆,积云比例越大,C、D错误。此时,唯一与积云变化大致相当的是陆地海拔,故该剖面陆地上积云比例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形地势,B正确。

(山西太原二模)气象学上将冷空气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的现象称为冷湖。下图示意2月23—24日我国北方某峡谷冷湖出现前后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该次冷湖现象形成于()

A.23日17:00之前

B.23日17:00—19:00

C.23日19:00—23:00

D.23日23:00至24日8:00

6.该次冷湖形成和消散的方向分别是()

A.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B.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C.自下而上,自下而上

D.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7.在该次冷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的天气特征是 ()

A.晴朗微风

B.大风降温

C.阴雨连绵

D.温和湿润

答案:5.B6.B7.A

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读图可知,23日17:00该地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比较正常,空气对流运动正常,冷空气没有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还未出现冷湖现象。23日19:00,海拔1900—2400米,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即已经出现了上热下冷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上下层空气的对流运动,冷空气不易扩散,在山谷或盆地底部汇集,因此23日19:00已经形成了冷湖现象。因此该次冷湖现象形成于23日17:00—19:00,B正确。第6题,23日19:00,海拔1900—2400米出现了逆温层,引发冷湖现象;23日23:00,地表至海拔2400米之间有逆温层,即逆温层扩大到了地表,表明冷湖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到了24日8:00,逆温层处于海拔—2500米,即地表至海拔米之间的逆温层消失;24日10:00,逆温层全部消失,冷湖消散。可见,冷湖消散的方向是自下而上。B正确。第7题,出现冷湖时,近地面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较少,同时逆温层的存在会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大气比较稳定,天气以晴朗为主,不易出现大风或者降水等天气,A正确。

(广东深圳一模)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