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鲁迅与范爱农[最终版].pdf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与范爱农[最终版]

第一篇:鲁迅与范爱农[最终版]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解读鲁迅与范爱农的联系

【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作者

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带有浓郁的讲故事

氛围,将以《范爱农》为例,试图理解鲁迅的赎罪文学的内涵。

【关键词】范爱农鲁迅回忆

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

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但是

因为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其次就是范

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十分看不过去,摇了摇头。鲁迅从

一开始与范爱农的相遇互相之间都没有好感,但是范爱农死去后,鲁

迅有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文章来留念他,其中就有《哀范农三章》。

通过这些,我们来看真正的范爱农与鲁迅笔下的范爱农的联系。

一、非他即我

精神历程并思考其意义的原则,一种把非‘我’的、他者的悲剧

命运视为与自身命运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人生课题的原则,一种用

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态度发掘自身对于人民苦难应付的道德责任的

原则。”范爱农的出现就是鲁迅精神思维的助推剂。

他用回忆的方法来填补内心的空白,用现实来塑造自己回忆中的

范爱农。在《范爱农》中他首先引出的是在要不要“发电到北京,痛

斥满政府的无人道”问题上与范爱农产生矛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

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跟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的范爱农形象,难道仅仅是为了回忆?在谈到鲁迅创作《朝花夕拾》

的动机是什么?当时王瑶指出:“与其是受了现实刺激才追忆往事,

还不如说是在追忆这段往事时联系了现实。”我想用它来解释创作

《范爱农》的动机也十分合适。鲁迅在现实中联系到了范爱农这个人,

希望在呈述“他者”的命运来联系自身的命运,从其中的共鸣来达到

对自己精神思维的构造。在鲁迅小说中人物难逃悲剧的命运,而《朝

花夕拾》更为特殊,“回忆”是鲁迅内心矛盾的象征物,而“回忆中

的范爱农”更加是鲁迅对现实刺激的回应,是鲁迅自我解剖精神的产

物。据有关资料描写的范爱农,他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性格

耿介,不见容于社会,又因老师徐锡麟案,受清廷密缉,留学回到家

乡后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只得躲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

糊口,辛亥革命后鲁迅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即请范爱农为监

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鲁迅应蔡元培之招,到教育部任事,范爱农即受排挤,被“斥逐“出

校。他曾给鲁迅写过几封信,评述学校风潮的经过和自己被排挤的情

况,并托鲁迅谋事。但当时孙中山已经让位于袁世凯,政府北迁,鲁

迅自己的境况也不好,未能帮上忙。不久,范爱农与朋友一起乘船看

戏,在归途中溺水。这就是范爱农的一身,在鲁迅小说中还有《孤独

者》中的魏连殳以及《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这些都是有着相似的悲

剧命运,都是鲁迅客观世界中的偶然,从小说中可以发现都是遇见

离别再遇见的形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如此深刻的去回忆这些人

物呢?汪晖在研究鲁迅小说时提出“普遍联系”的原则:“一种把客

观存在的世界纳入自我盾,当读者读到这一事件的时候就潜意识跟着

鲁迅走,同意了鲁迅对范爱农的反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换句

化说,文中潜意识传递出鲁迅对范爱农的反感和不喜,其实深层意识

是其对范爱农的欣赏和敬佩。但在文中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错觉,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回忆”所带来的视角相反的效果。

我们这么想,徐锡麟是范爱农的老师,其被残忍杀害,范爱农不

难受才为假。但范爱农依旧选择不发电报,不是因为其不勇敢,而是

他认为这样做无用。这件事确有发生,也有一些资料记载,据周作人

回忆实际上鲁迅和范爱农的主张是一致的,都认为给清政府当局拍电

报是没用的。但在文章中鲁迅却让自己站在了范爱农的对立面,主张

发电报给政府当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他在《小引》中自辩

道:这几篇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可能有错。如果说真是因

为时隔已久出现记忆差错,当然情有可原。但我更偏于其是故意为之。

首先这种记忆不是易忘记的那种浅层次的回忆,况且我个人认为鲁迅

他对回忆是很拿手的,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来。回忆其实就是一

种对过去的模仿,而鲁迅之所以会这么写,其实是拿了一面镜子放在

他与范爱农之间,通过现在的自己看过去的范爱农,通过镜中的范爱

农看鲁迅,他们之间呈现了一定的联系,或者说范爱农是另一个鲁迅。

作者与叙述对象客体共处在一组“

文档评论(0)

147****64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