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制定。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参照胡有谷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3版制定。
(1)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堂表现下肢痛重干腰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3)神经根张力试验:无论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性。
(4)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X线、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制定。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对于绝大部分的患者而言,保守治疗具有疗效好,患者痛苦少,风险低,费用低廉的特点。手术治疗具有见效快、风险大、副作用多、费用高、复发后更难治等特点。因此,腰间盘突出症应首选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是不得已的最后办法。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炒、香附、牛膝、地龙去土。
加减: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
中成药:芪参还五胶囊(院内制剂)。
2.寒湿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主要成分: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炙、川乌。
中成药:通痹胶囊(院内制剂)。
3.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宣痹汤加减。主要成分: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半夏醋炒、晚蚕沙、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
加减:湿热重者加黄柏、苍术;疼痛严重者加元胡、桑枝。中成药:银苓消肿丸(院内制剂)。
4.肝肾亏虑证
治法:补益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主要成分: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加减:阴虚者治以滋补肾阴,方用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肾阳,方用青娥丸或右归丸加味。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推拿:推拿治疗的主要作用为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和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达到较好的保健康复作用
(1)松解手法:患者先取俯卧位,术者施用指揉掌推肘揉等,放松背部肌群,重点放松腰部肌肉,要求着力深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年龄越大者,力度越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注意按压弹拨的方向是与脊柱垂直的。按压双腿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穴各1分钟,再从臀部沿大腿、小腿背侧提拿诸肌群6次。
(2)整复手法
(1)斜扳腰椎: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直,髂关节略后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医生站立其面前,肘部弯曲,用一肘部前臂上端搭在患侧肩前方向外推动,另一肘部上臂下端搭在臀部向内扳动,调整患者肩部与臀部的位置,使患者腰椎逐渐旋转,扭转中心正好落在病变腰椎节段上,当将脊柱扭转至弹性限制位时,医生可感到抵抗,适时作一突发有控制的扳动,扩大扭转幅度3°—5°,常听到“喀嗒”声响,一般表示复位成功。注意切不可使用暴力,扳动要“轻巧、短促、随发随收”,关节弹响虽常标志手法复位成功,但不可追求弹响。
(2)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扳动为例,患者取坐位,骑跨在治疗床头(或坐于凳上,助手站于患者前方,两腿夹患者左腿,双手压住左侧大腿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