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最新:川崎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好发千5岁以下儿童,1967年由日本
的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报道,目前在世界各国儿童中均有发病,但其在东亚
人群中发病率远超千欧美人群,在我国上海每10万名5岁以下儿童中每
年新发川崎病超100例[1]。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arterylesion,
CAL)是川崎病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动脉瘤、心肌梗死,甚至
猝死,已成为发达国家(地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2]。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的免疫系统对一种或多
种非特异病原体的异常反应,是遗传、环境与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川崎
病以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为显著特征,其机制涉及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
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早期的大体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了三个特征
性病变:以中小动脉壁节段性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坏死性动脉炎,由
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亚急性/慢性血管炎,以及由肌
成纤维细胞及其基质产物积累成同心团块的管腔狭窄性病变,三者虽然密
切关联但并非序贯过程,均可在病程的2周内发生[3]。当前研究
虽明确了川崎病相关病理过程的免疫细胞类型,但其特定的免疫发病机制
仍然未知。本文以免疫机制为核心,从遗传、环境和免疫三个川崎病发病
的关键因素展开,总结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l川崎病的遗传因素与免疫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川崎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和地区聚集性的特点,患者再
发病率和患者子女或同胞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预期,且在东亚人群中发病
率也远高于欧美人群[4,5]。川崎病的遗传易感性涉及多基因共同
作用,遗传基础十分复杂,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连锁分析技术的发展,
已发现多种单核昔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
SNP)
。
目前,川崎病免疫相关易感基因的SNP主要包括增强T细胞活化的ITPKC
2A、LK、
和调节B淋巴细胞信号的FCGRBCD40。ITPKC的多态性可
调控其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东亚人群ITPKC
基因相关SNP中,
rrs2290692与r
川崎病易感相关,
rs7251246和rCAL的发生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治
疗(intravenusimmunglobulin,!VIG)无应答的风险增加相关
[6]。FCGR2A参与早期B淋巴细胞发育并且编码低亲和力Fey受
rs
体,该受体结合千IgG的Fe部分,1801274作为其相关SNP被证实
与一7
川崎病发病易感相关,并在定程度上影响IVIG治疗敏感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