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docxVIP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

(2022年10月3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今天是清华人文的盛大节日。在全国上下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相聚在秋色如画的清华园,共同庆祝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首先,我代表学校向人文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向莅临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人文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各单位、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11年前,清华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自建校起,就“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1925年,为“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清华成立研究院国学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研究院。一方面,对西方文化“采择适当,融化无碍”;另一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通彻了解并应用于国计民生。国学研究院既是清华人文学科之肇始,也是清华改办大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担任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善于用新思想耕耘学术的优秀人才,在我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1929年,清华成立文学院,继承和发展了国学研究院的优良学风,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风格。俞平伯、王力、吴宓、雷海宗、吴晗、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岱年等一批学术大师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钱钟书、杨绛、季羡林、王瑶、曹禺、何兆武、李学勤、傅璇琮、何炳棣等一批学者大家都曾在这里就读。与此同时,文学院的师生积极投身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蒋南翔、姚依林等参与领导了“一二·九”运动,全国由此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韦杰三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视死如归,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绝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贞品格和无畏气概。以他们为代表的清华人满怀强烈的爱国热情,前仆后继、敢于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熠熠生辉的清华人文先辈,永远都是清华的光荣和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急迫需要,清华大学从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变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虽然清华人文从建制上一度中断,但前辈学者开创的优良学风和积淀的文化传统仍然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从1978年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清华大学开始复建人文学科。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外语系(现外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系、哲学系、科学史系,学科门类日益完善。多年来,清华人文学科有如一个孵化器,带动了很多学科专业的发展。2012年7月,人文学院成立。在清华新百年的新起点上,清华人文开启了新的奋斗征程。

十年来,人文学院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理念,自觉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积极贡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十年来,学院建立了一支倾心育人、潜心学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设立“贺麟讲席教授团”和“金岳霖讲席教授团”,吸引海内外杰出学者来校执教,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气象渐复旧观。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每年承担100门以上全校性选修课程,打造多门人文学科精品课,积极投入“强基计划”,共建日新书院课程体系,开办哲学学堂班,全面把好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关、质量关,为厚植校园人文底蕴、培育师生人文精神、支撑全校人才培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大批人文学子像清华的人文前辈一样在清华园阅读、思考、成长。

十年来,人文学院建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研究平台,承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学院教师及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合作,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我们面向未来,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人文学科,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希望

文档评论(0)

阿尔格栅rer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知识杂货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