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批评笔记.pdf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韩非子》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

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

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

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

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

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

1、草创(20s)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

文论研究的开端。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

研究的里程碑。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第一次高潮(30-40s)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34,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40年代中后期,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著下卷、罗著魏晋

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陆续推出。

3、平稳发展(50-60s)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刘大杰《中国

文学批评史》(上册)

4、辉煌发展(70s末以来)通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相结合,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分类文学批评史:蔡镇楚《中国诗话

史》,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陈谦豫《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

方智范《中国词学批评史》,梁荣基《词学理论综考》,谭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5、“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自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大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主要围绕三个

题讨论:

(1)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2)何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3)怎样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6、学术界当前的研究工作

(1)整理出版原著

(2)对于古文论的训读(包括校勘、注疏、今译、集注、义证等等)

(3)对于史料之考辨

(4)理论阐释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韩非子》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与基本特点

(一)历史分期

1、奠基期先秦

2、初步发展期两汉

3、趋于成熟期魏晋南北朝

4、繁荣期唐宋元明清

(二)基本特点

与中国古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2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