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ocx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65.020B6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sforinformationmonitoringsystemofnaturereserves

2020-09-01发布2020-09-20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

I

DB22/T316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寒琳、王牧原、王公博、程莹、靳军、高雪菘、郑鹏思、谢远飞、张斯达、孙鹏宇。

1

DB22/T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前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管理和监测控制。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28443导航电子地图图形符号

GB/T37025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464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H/Z9001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LY/T1662.2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2部分: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

LY/T1662.3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3部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informationmonitoringsystemofnaturereserves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各项因子、干扰和灾害数量、质量性状、利用状况及其变化方面的监控和测定,反映自然保护地的资源信息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系统。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

4G:第四代的移动信息系统(the4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

2

DB22/T3163—2020

5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图见图1。

图1

6前端感知

6.1遥感卫星监测

应符合LY/T1662.3中的规定。

6.2无人机监测

应具备以下功能:

a)信息采集与投放;

b)无人机主体、导航、有效载荷、现场控制、数据链、发放回收;

c)控制权移交;

d)一对多、多对一的地面站通信;

e)更换、搭载光学成像、测绘、投放、中继多种类型载荷。

6.3地面视频监控

6.3.1功能要求

3

DB22/T3163—2020

应具备以下功能:

a)烟火、人员、车辆、生产工具、动植物分类识别与报警功能和人脸识别;

b)与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护系统融合的图像联动接力监控与管理;

c)关键路口流量统计;

d)自动触发拍摄、无线传输、图像抓拍、本地存储、声音采集、模拟动物发音、远程唤醒;

e)具有人、车、生产工具分类识别能力的识别前置。

6.3.2部署要求

6.3.2.1动保监测相机应主要部署在动物定居区域、经常出现区域、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和相对重点监测区域(如水源地、山洞等)。

6.3.2.2人员、车辆、生产工具监测相机应部署在道路及人员经常出现区域。

6.4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

6.4.1功能要求

应具备以下功能:

a)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辐射度、气象能见度、日照时数、蒸发、地温、冻土、地面状态13个气象因子采集上传;

b)水文水质因子采集上传;

c)土壤因子采集上传;

d)物联网关管理功能,网关数据传输应符合GB/T37025中的规定。

6.4.2部署要求

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设备的部署位置应保证周边环境开阔,保证设备的感应面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