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加投速资首与批部突署破——性近中零国碳篇钢铁
2024.11
目录
前言5第一章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钢铁行业的转型方向与关键问题6
中国钢铁行业的转型方向 6
低碳冶金项目现状 7
关键问题:实现首批近零碳钢铁的突破 9
第二章近零碳钢铁生产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和转型成本10
各类钢铁生产技术路线的碳强度和经济性 10
从技术路线到转型路径:项目投资与部署的实际考量 14
转型成本:以近零碳为目标的项目投入测算 15
第三章高转型成本挑战下的综合解决方案17
多方合力的综合解决方案:政策、需求侧与金融的角色 17
我国先行实践与趋势 18
与各转型路径匹配的综合解决方案:量化的情景分析 20
第四章行动建议24参考文献26
前言
钢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的高排放行业,2020年,全球钢铁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达到26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
约7%;1我国钢铁行业排放量为18.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约16%。2,3同时,钢铁行业属于重要的原材料行业,是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钢铁行业的低碳、零碳转型既对实现气候目标至关重要,也将为自身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
从我国国内情况看,在行业层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2022年8月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及技术路线图》,
并已经更新到第二版。4该路线图规划了从当前到“碳达峰”、“碳中和”各个阶段的关键技术,从技术角度为行业转型的指出了方向。在企业层面,国有和民营企业均积极制定碳目标和减排路线图,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项目层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宝武)、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河钢)等企业已规划、投产了氢冶金等低碳、近零碳项目,已经具备能够生产出符合标准产品的能力。
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普及为生产近零碳钢铁i提供了可能性,但成本较高依然是阻碍项目落地以及规模化的主要挑战。目前,已有氢冶金等项目的投资大多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这些企业率先投产和运营低碳、近零碳项目,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但随着项目的推进,经济性挑战将被放大,成本竞争力将不断接受市场的验证。当项目的中长期经济表现存在不确定性时,更多企业可能对资本密集型的近零碳项目保持观望态度,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规模化将受到影响,其能为行业转型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可能不如预期。
另一方面,钢铁行业向低碳、近零碳的转型具有紧迫性。据测算,要将温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到2030年,
全球近零碳钢铁产能需达到约1.9亿吨,但是当前,包括规划产能在内的总产能仅为约6000万吨。5从时间节点看,我国相当一部分的高炉、转炉即将投用满20年的第一轮使用周期,如果近零碳钢铁项目的部署速度不够快,则相
关资金会被投入到高炉、转炉的设备大修,延长其使用期,意味着将锁定长达十年以上的更多碳排放。如在设备维修投资完成之后再部署近零碳项目,一方面会加剧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重资产的高炉、转炉设备的提前退役,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要加速近零碳钢铁项目的部署,有必要从应对经济性挑战的角度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项目层面的经济性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各种低碳、近零碳生产技术路线的发展是动态的,例如,近零碳是项目的远期目标,但短中期可考虑合理应用过渡性技术,这意味着同一项目在不同阶段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路径可能有所变化。此外,技术本身的可行性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成本经济性呈现渐进的改善。因此,经济性评估不应拘泥于单一技术路线的静态假设,而应充分考虑技术迭代下的动态转型路径。鉴此,本研究将不同的钢铁生产技术路线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组合,形成从较高碳技术路线到较低碳路线、最后到近零碳路线的技术组合,将其作为“转型路径”。在各种钢铁生产技术路线下吨钢成本的基础上,评估整体转型路径的成本。
本报告基于项目级的经济性评估模型,对重点技术路线和代表转型路径的经济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评估项目的净现值、回报周期等,为最终投资决策的确定提供参考。同时,研究也深入分析了政策、需求侧、金融等多相关方对钢铁行业转型的支持方式,量化各类支持对解决经济性挑战的贡献,以帮助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提升项目的盈利潜能和可持续运营能力。这些支持方
文档评论(0)